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璀璨中華文化.工程科技成就

鄭國渠奠定秦一統天下基礎

作者:允嘉徽
秦始皇征服六國、完成統一霸業。(新唐人《笑談風雲》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099
【字號】    
   標籤: tags: , ,

世上富饒悠久的文明,哪裡沒有利用厚生的水利工程?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發展得很早,戰國時代,秦國蜀地太守李冰的都江堰到現在還在運轉,成了古中國水利科技成就的活見證。(*點入參閱《世界唯一無壩引水都江堰 中華科學文明活見證》)秦國還有一項水利工程——鄭國渠,《水經注》稱「鄭渠」,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入了漢代,宣帝時南陽郡守興渠富民,它們都是中國古代水利科技成就的歷史見證。本文就來說一說後面二例。

鄭國渠和關中文明

戰國時代的韓國水工在秦國修建了鄭國渠,此渠道之名是來自水工「鄭國」之名。鄭國渠起建於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營建工人眾多,鄭國是為這項龐大工程的總工程師匠。鄭國渠利用自然地理、水文形勢,順勢而為,引導涇水入洛水。涇水、洛水之間的地勢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所以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是因勢利導,順水勢而為。引水灌溉,同時可降低耕土層中的鹽鹹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

鄭國渠全長三百里(相當124.74公里),歷時十年完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西起涇陽北城外瓠口,開渠經過今天陝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縣,東達雍州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處的中山(一名仲山)。涇陽北城外的瓠口即谷口,是涇水入關中的地方,開通的渠道從這裡傍北山,東注洛水,灌溉滋潤了關中平原的農田,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

鄭國渠孕育了長安輝煌文明的根基。圖為清 唐岱、孫祐、沈源、周鯤、丁觀鵬《畫院本新豐圖》局部。(公有領域)

鄭國渠工程巧妙連通涇河、洛水,取於水,用於地,又歸之於水。途中與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濁水(濁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鄭國渠,充沛了水源,惠澤下游土地。鄭國渠開鑿使用之後,涇水挾沙淤積河床越墊越高,離引水渠口越來越遠,所以後來的各朝代的引水渠口就越往高處移,有的則在舊渠基礎上整建或旁建新渠。秦國之後,有西漢白渠(與鄭國渠合稱鄭白渠)、唐代三白渠(含三條主幹道)、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使渠、明代廣惠渠和民國的涇惠渠等的開鑿。涇惠渠是為鄭國渠的第六代工程,至今仍有灌溉功能。鄭國渠以及後續關中平原整建、改建的灌溉渠道系統,成了中國水利史「天然博物館」的化身。

關中平原原本水源不足、土地鹼化,得到鄭國渠引來的潤澤,轉身為沃野良田,結果年年收穫豐碩,成了秦國的大糧倉,奠定秦國強大的厚實基礎,為其後續的一統天下鋪了穩健之路。《通典‧水利田》記載:「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命曰鄭國渠。」

有意思的是,推動興建鄭國渠的起因本是水工鄭國的母國——韓國的政治謀略,一個「疲秦之計」。《史記.河渠書第七》記載,當時秦國強大起來,往東討伐他國聲勢浩大,在其東邊的韓國控制了秦國東出函谷關後的交通要衝,瀕臨遭強秦兼併的危機,因此派出熟悉水利能治水的水工鄭國入秦,遊說秦王興建引涇水灌溉關中的灌溉水渠,計謀以龐大的渠道工事削弱秦國的國力,從而阻止秦國伐韓。

後來在渠道工事快要完成之前,鄭國的間諜計被秦國宗室和大臣們識破,於是秦王要殺鄭國。鄭國上奏秦王贏政說,「雖然一開始臣是為了延長韓國幾年的壽命而來的,然而渠道造成了可以為秦國建萬代之功啊!」(原文:臣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代之功是也。)秦王覺得有理,就讓鄭國留在秦地繼續水渠工程的建造。經過十年,縱橫三百里的鄭國渠完成了,將涇水引入旱地、鹼地共灌溉四萬餘頃,得水處皆大穫,真的造就了秦國富強的大業。太史公《史記》記載:「渠就,用注填閼(*音同遏)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1]。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併諸侯。」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後來立都於關中的漢唐輝煌也從這裡奠基了。

@*#

註釋

[1] 「鍾」:古代容量單位,可裝受六斛四斗,合今一百多公斤。

參考書

《史記》、《漢書》、《水經注》、《通典》、《華人百科.鄭國渠遺址》、
邢春如《中國科技漫談——中國農業與農學科技大展台》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年末臘月裡的節日臘八最先到,此時正是小寒前後,天寒吃什麼暖身呢?許多人會聯想起臘八粥。中醫建議利用「臘八節」寒冬裡,早晨喝碗臘八粥,有補氣活血,驅寒保暖的效果。其實,臘八粥內含文化豐富,不僅能養生又能養心,此外「臘八」也和傳統過年的年俗緊密相繫,一起來看看歷史文化的傳承吧。
  • 根據《封神演義》,商朝末年,周室當興,姜子牙奉其師父元始天尊之命下崑崙山,身為將相輔助明主。在伐紂事業開始前,姜子牙首先經歷了一番磨鍊心性的痛苦過程,吃了常人吃不了的苦,本文就談談這段故事。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 忠厚之人的善行獲天祐!(Shutterstock)
    善有善報的價值觀是一種普世價值,在中華文化中極受到崇尚標榜。然而善報的事蹟不一定是表現在外的轟轟烈烈的舉動,可能是一個人對自己行為操守高道德標準的自我要求。一起來看發生在清朝的兩件事蹟。
  • 平日裡朋友間開開玩笑、逗樂尋開心,是常有的事情。然而,這些尋開心的玩笑也可能在那一瞬間引發意想不到的巨變,改變人的命運,是怎麼回事呢?來看兩則清朝的民間故事。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 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 如果說有什麼問題困擾著現在的家長,那麼手機遊戲成癮一定排在首位。許多家長想幫孩子戒網癮,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實施。那麼,在沒有手機的古代,兒童都玩些什麼呢?又有哪些玩具仍然適合我們現代的小朋友呢
  •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
  • 古來直到近代留下不少紀錄,驗證了敬重文字的重要性,不是空穴來風。本文續上篇:【救世古鑑】倉頡作書「天雨粟 鬼夜哭」 文字背後有神力嗎?繼續提供正反兩面的實例來互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