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論語》說(50):吾從周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十四》)

【注釋】

監於二代:監,jiàn,通「鑒」。二代,指夏、商。

郁郁乎文哉:文指禮樂制度文物,又稱文章。郁郁,文之盛貌。也有論者認為這裡的「文」是完美的意思,依據是《禮記‧樂記》的一段話:「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孫欽善)

【討論】

本章字面意思簡單。孔子說:「周借鑑了夏、殷二代,它的制度禮樂,何等美盛呀!我是主張遵從周代的。」

孔子說「吾從周」,是痛惜禮壞樂崩,自己縱不能力挽狂瀾,也要使三代禮樂文明的種子薪火相傳。孔子能言夏、殷二代之禮,在《論語‧為政‧二十三》有言:「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吾從周」,是孔子對自己歷史使命之自覺。

這裡簡單說下夏商周文明之間的連續與斷裂問題。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顯然認為三代文明是一脈相承的。不過,近代最著名的古史學家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裡提出了「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的著名論點。幾十年來,圍繞著這一論點及有關問題,學者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現在傾向性的意見是:商周之際確實有過深刻的社會歷史變革,但總體上講,文化還是連續性的。周朝所建立的文化集上古之大成,並成為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來源和基礎。

這也得到了當代考古學的支持。著名美國華人考古學家張光直(1931—2001)主張「夏商周三代文化在物質上的表現,其基本特點是一致的」,認為夏商周三族「縱然不是同一民族,至少是同一類民族」。理由是什麼呢?比如他發現,「三代考古遺物所顯示的衣食住一類的基本生活方式都是一樣的」「三代貴族都以土葬為主要埋葬方式,屍體的放置以仰身直肢為常,墓坑都是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土坑墓,都有棺槨」「在器物上看三代文化雖有小異,實屬大同。陶器皆以灰色印紋陶為特徵,器形以三足和圈足為特徵。常見的類型如鼎、鬲、甗等表示相似的烹飪方式。銅器中皆以飲食器為主,表示在祭祀上飲食的重要。酒器中都有觚爵一類成套的器物」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而在上下五千年中,西周文化具有獨特的地位,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頂峰,這才是中華文化真正的「軸心時代」,而非禮壞樂崩的春秋戰國。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沈長雲:論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歷史研究》,1997年第6期)
追尋中華文明的價值
//hrczh.cass.cn/ywdt_135233/zt/zgkgxbnlc/202104/t20210407_5604018.shtml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到了孔子的時代,禮壞樂崩,孔子要救世,怎麼救?只能從歸正人心著手。怎麼歸正人心?首先釐清禮樂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 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
  • 連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國的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