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十四》)
【注釋】
監於二代:監,jiàn,通「鑒」。二代,指夏、商。
郁郁乎文哉:文指禮樂制度文物,又稱文章。郁郁,文之盛貌。也有論者認為這裡的「文」是完美的意思,依據是《禮記‧樂記》的一段話:「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孫欽善)
【討論】
本章字面意思簡單。孔子說:「周借鑑了夏、殷二代,它的制度禮樂,何等美盛呀!我是主張遵從周代的。」
孔子說「吾從周」,是痛惜禮壞樂崩,自己縱不能力挽狂瀾,也要使三代禮樂文明的種子薪火相傳。孔子能言夏、殷二代之禮,在《論語‧為政‧二十三》有言:「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吾從周」,是孔子對自己歷史使命之自覺。
這裡簡單說下夏商周文明之間的連續與斷裂問題。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顯然認為三代文明是一脈相承的。不過,近代最著名的古史學家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裡提出了「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的著名論點。幾十年來,圍繞著這一論點及有關問題,學者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現在傾向性的意見是:商周之際確實有過深刻的社會歷史變革,但總體上講,文化還是連續性的。周朝所建立的文化集上古之大成,並成為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來源和基礎。
這也得到了當代考古學的支持。著名美國華人考古學家張光直(1931—2001)主張「夏商周三代文化在物質上的表現,其基本特點是一致的」,認為夏商周三族「縱然不是同一民族,至少是同一類民族」。理由是什麼呢?比如他發現,「三代考古遺物所顯示的衣食住一類的基本生活方式都是一樣的」「三代貴族都以土葬為主要埋葬方式,屍體的放置以仰身直肢為常,墓坑都是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土坑墓,都有棺槨」「在器物上看三代文化雖有小異,實屬大同。陶器皆以灰色印紋陶為特徵,器形以三足和圈足為特徵。常見的類型如鼎、鬲、甗等表示相似的烹飪方式。銅器中皆以飲食器為主,表示在祭祀上飲食的重要。酒器中都有觚爵一類成套的器物」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而在上下五千年中,西周文化具有獨特的地位,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頂峰,這才是中華文化真正的「軸心時代」,而非禮壞樂崩的春秋戰國。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沈長雲:論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歷史研究》,1997年第6期)
追尋中華文明的價值
//hrczh.cass.cn/ywdt_135233/zt/zgkgxbnlc/202104/t20210407_5604018.shtml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