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十七》)
【注釋】
告朔:告音gù。黃曆每月第一天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最後一日為晦日。朔晦不見月光,望是月圓之夜。周代禮制,天子於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諸侯將曆書藏於祖廟,每月初一行告廟聽政之禮(諸侯親到太廟祭告,然後帶領文武百官上朝、宣布政事),即為「告朔」(亦有其它說法)。
餼羊:餼音xì。告朔有祭,諸侯親到太廟祭告,其禮用一羊,殺而不烹。凡牲,繫養曰牢,烹而熟之曰饗,殺而未烹曰餼。
【討論】
在「郁郁乎文哉」周代禮樂文明中,「告朔」是一個重要禮制。其實,根據《尚書‧堯典》,早在堯帝時,就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賢能者,敬順天理,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掌握其規律,「敬授民時」。而考古學研究表明,中國先民在公元前5,000年已學會了立表測影,並據此確定空間和時間,原始的曆法已經產生。天文學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大致處於同一時期。有關天文作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當深刻,例如《易‧乾‧文言》有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到了周代,天子每年向諸侯頒布曆書,舉行告朔之禮,儀式莊嚴、隆重,是「王天下」的表現之一。大家依著曆法行事,才不會誤了民時,怠忽政事。
但是,到了厲王、幽王時,告朔之禮馳廢,不親自到太廟祭告、然後上朝宣布政事,後來混亂而亡了國。進入春秋,告朔之禮存而猶廢、廢而未絕。以魯國為例。自魯文公起(?—前609年,在位18年),因為疾病有四次未告朔,之後告朔之禮漸漸荒廢。每月初一,負責的人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成語「告朔餼羊」就源於此,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善於經商的子貢,見到魯國君主既不親臨祖廟,也不聽政,僅僅只是殺隻活羊敷衍應付一下,「告朔」完全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就認為那還不如乾脆連羊也別殺了。
子貢想要把每月用於告朔的餼羊廢止了。孔子聽了,直呼子貢的名字(賜),嚴肅地說:你捨不得那個羊;我卻捨不得那個禮!
孔子這麼說,完全是一片苦心。孔子當然知道空設餼羊的無謂,但想到禮壞樂崩,還有什麼心情計較一隻餼羊呢!孔子之所以說「愛禮」,因為禮是「天下太平」的基礎,禮存,文化之根就在,希望就在,終有復興(名存實歸)的一天。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被人遺忘,文化徹底斷裂了,更可惜,也更可怕。孔子想的,是千秋萬代的大計。
有人說,「形式主義」是不好的,但是「形式」是必須的。如果沒有河道的形式,水就不會順暢地流向大海;沒有水杯這個形式,就不會輕鬆地喝到水。同樣,如果沒有禮的形式,禮怎麼存在呢?怎麼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呢?很多時候,保留一個形式,對人也還是一種約束、一種提醒、一種召喚或者一種壓力,也還存在一種象徵的意義,它提示人們一種文化、政治與道德上的價值。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觀象授時與中華文明起源》//reurl.cc/26KMW4
《百度百科:告朔餼羊》//reurl.cc/74K9j1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