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論語》說(53):子貢愛羊,孔子愛禮

作者:薛馳
孔子雕像,位於黑龍江哈爾濱孔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十七》)

【注釋】

告朔:告音gù。黃曆每月第一天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最後一日為晦日。朔晦不見月光,望是月圓之夜。周代禮制,天子於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諸侯將曆書藏於祖廟,每月初一行告廟聽政之禮(諸侯親到太廟祭告,然後帶領文武百官上朝、宣布政事),即為「告朔」(亦有其它說法)。

餼羊:餼音xì。告朔有祭,諸侯親到太廟祭告,其禮用一羊,殺而不烹。凡牲,繫養曰牢,烹而熟之曰饗,殺而未烹曰餼。

【討論】

在「郁郁乎文哉」周代禮樂文明中,「告朔」是一個重要禮制。其實,根據《尚書‧堯典》,早在堯帝時,就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賢能者,敬順天理,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掌握其規律,「敬授民時」。而考古學研究表明,中國先民在公元前5,000年已學會了立表測影,並據此確定空間和時間,原始的曆法已經產生。天文學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大致處於同一時期。有關天文作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當深刻,例如《易‧乾‧文言》有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到了周代,天子每年向諸侯頒布曆書,舉行告朔之禮,儀式莊嚴、隆重,是「王天下」的表現之一。大家依著曆法行事,才不會誤了民時,怠忽政事。

但是,到了厲王、幽王時,告朔之禮馳廢,不親自到太廟祭告、然後上朝宣布政事,後來混亂而亡了國。進入春秋,告朔之禮存而猶廢、廢而未絕。以魯國為例。自魯文公起(?—前609年,在位18年),因為疾病有四次未告朔,之後告朔之禮漸漸荒廢。每月初一,負責的人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成語「告朔餼羊」就源於此,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善於經商的子貢,見到魯國君主既不親臨祖廟,也不聽政,僅僅只是殺隻活羊敷衍應付一下,「告朔」完全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就認為那還不如乾脆連羊也別殺了。

子貢想要把每月用於告朔的餼羊廢止了。孔子聽了,直呼子貢的名字(賜),嚴肅地說:你捨不得那個羊;我卻捨不得那個禮!

孔子這麼說,完全是一片苦心。孔子當然知道空設餼羊的無謂,但想到禮壞樂崩,還有什麼心情計較一隻餼羊呢!孔子之所以說「愛禮」,因為禮是「天下太平」的基礎,禮存,文化之根就在,希望就在,終有復興(名存實歸)的一天。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被人遺忘,文化徹底斷裂了,更可惜,也更可怕。孔子想的,是千秋萬代的大計。

有人說,「形式主義」是不好的,但是「形式」是必須的。如果沒有河道的形式,水就不會順暢地流向大海;沒有水杯這個形式,就不會輕鬆地喝到水。同樣,如果沒有禮的形式,禮怎麼存在呢?怎麼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呢?很多時候,保留一個形式,對人也還是一種約束、一種提醒、一種召喚或者一種壓力,也還存在一種象徵的意義,它提示人們一種文化、政治與道德上的價值。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觀象授時與中華文明起源》//reurl.cc/26KMW4
《百度百科:告朔餼羊》//reurl.cc/74K9j1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
  • 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