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十八》)
【注釋】
諂:諂諛。社會裡常常有一些人,自己不做好事而又不喜歡別人做好事。孔子說這話,是要人明辨是非而謹守善道。
【討論】
此章沒有時間、地點、人物,就孔子的一句話。孔子這句話針對什麼說的呢?錢穆認為:凡讀《論語》章旨不明,可參以諸章之編次。此處上下章皆言魯事,故知此章亦為魯發。這是學習經典的一種方法。
孔子之時,魯國君弱臣(三桓)強,人多附三桓,見孔子事君盡禮,反而說孔子為諂。所謂禮壞樂崩,如是也。知禮者少,大家都亂了禮(如「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習非為是。孔子逆世俗而動,知禮、行禮、盡禮,尤其是在對待魯君方面,這是真正有獨立人格的人,自信的人;而孔子的施政,也是強公室、墜三都。從這個角度講,說孔子諂諛者,也不排除其有政治動機。
當然,孔子教人行禮,自己也是盡禮,說到做到。對此章的解讀,南宋朱熹引用了兩個人的觀點,分別突出兩點。第一,孔子於事君之禮,非有所加也,是禮之當然也,時人不能,反以為諂。第二,孔子說話盡顯聖人風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於如此。聖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見。
這也體現了朱熹讀《論語》的一個特點:深切地體會,「切己」,把自己帶入其中,讓自己彷彿身臨其境。如是,讀一遍《論語》就有一遍的變化,否則就是白讀了。
朱熹還有專門的《讀論語孟子法》,影響深遠。其中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又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又如,「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後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等等。
朱熹的「讀書法」,不是一種簡單的智力活動,像學一則算術公式、物理法則,而是既「入理」、更「入心」,使人身心俱變。朱熹要人讀《論語》,不僅是讀經、解經(理解活動),更是要讀者通過讀書而體察自我、規範自我(體證力行、「存養之功」)。這時的讀者,不是單純的文字閱讀者,而像是一個求道者。
孔子一生向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以求道者之心讀《論語》,方為上乘。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朱熹「讀書法」中的闡釋學意蘊》//reurl.cc/lNzkv6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