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論語》說(54):事君盡禮,人以為諂

作者:薛馳
1860年代的舊鎮海;孔廟的大門。(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十八》)

【注釋】

諂:諂諛。社會裡常常有一些人,自己不做好事而又不喜歡別人做好事。孔子說這話,是要人明辨是非而謹守善道。

【討論】

此章沒有時間、地點、人物,就孔子的一句話。孔子這句話針對什麼說的呢?錢穆認為:凡讀《論語》章旨不明,可參以諸章之編次。此處上下章皆言魯事,故知此章亦為魯發。這是學習經典的一種方法。

孔子之時,魯國君弱臣(三桓)強,人多附三桓,見孔子事君盡禮,反而說孔子為諂。所謂禮壞樂崩,如是也。知禮者少,大家都亂了禮(如「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習非為是。孔子逆世俗而動,知禮、行禮、盡禮,尤其是在對待魯君方面,這是真正有獨立人格的人,自信的人;而孔子的施政,也是強公室、墜三都。從這個角度講,說孔子諂諛者,也不排除其有政治動機。

當然,孔子教人行禮,自己也是盡禮,說到做到。對此章的解讀,南宋朱熹引用了兩個人的觀點,分別突出兩點。第一,孔子於事君之禮,非有所加也,是禮之當然也,時人不能,反以為諂。第二,孔子說話盡顯聖人風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於如此。聖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見。

這也體現了朱熹讀《論語》的一個特點:深切地體會,「切己」,把自己帶入其中,讓自己彷彿身臨其境。如是,讀一遍《論語》就有一遍的變化,否則就是白讀了。

朱熹還有專門的《讀論語孟子法》,影響深遠。其中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又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又如,「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後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等等。

朱熹的「讀書法」,不是一種簡單的智力活動,像學一則算術公式、物理法則,而是既「入理」、更「入心」,使人身心俱變。朱熹要人讀《論語》,不僅是讀經、解經(理解活動),更是要讀者通過讀書而體察自我、規範自我(體證力行、「存養之功」)。這時的讀者,不是單純的文字閱讀者,而像是一個求道者。

孔子一生向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以求道者之心讀《論語》,方為上乘。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朱熹「讀書法」中的闡釋學意蘊》//reurl.cc/lNzkv6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
  • 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 禮之存在,表現出來,就是禮的形式仍能見到。告朔之禮雖不行,而每朔猶殺羊進廟,則使人尚知有此禮。如餼羊都廢止了,則此禮便痕跡都不存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