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十八》)
【注释】
谄:谄谀。社会里常常有一些人,自己不做好事而又不喜欢别人做好事。孔子说这话,是要人明辨是非而谨守善道。
【讨论】
此章没有时间、地点、人物,就孔子的一句话。孔子这句话针对什么说的呢?钱穆认为:凡读《论语》章旨不明,可参以诸章之编次。此处上下章皆言鲁事,故知此章亦为鲁发。这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方法。
孔子之时,鲁国君弱臣(三桓)强,人多附三桓,见孔子事君尽礼,反而说孔子为谄。所谓礼坏乐崩,如是也。知礼者少,大家都乱了礼(如“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习非为是。孔子逆世俗而动,知礼、行礼、尽礼,尤其是在对待鲁君方面,这是真正有独立人格的人,自信的人;而孔子的施政,也是强公室、坠三都。从这个角度讲,说孔子谄谀者,也不排除其有政治动机。
当然,孔子教人行礼,自己也是尽礼,说到做到。对此章的解读,南宋朱熹引用了两个人的观点,分别突出两点。第一,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是礼之当然也,时人不能,反以为谄。第二,孔子说话尽显圣人风范。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这也体现了朱熹读《论语》的一个特点:深切地体会,“切己”,把自己带入其中,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如是,读一遍《论语》就有一遍的变化,否则就是白读了。
朱熹还有专门的《读论语孟子法》,影响深远。其中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又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又如,“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等等。
朱熹的“读书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像学一则算术公式、物理法则,而是既“入理”、更“入心”,使人身心俱变。朱熹要人读《论语》,不仅是读经、解经(理解活动),更是要读者通过读书而体察自我、规范自我(体证力行、“存养之功”)。这时的读者,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者,而像是一个求道者。
孔子一生向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以求道者之心读《论语》,方为上乘。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朱熹“读书法”中的阐释学意蕴》//reurl.cc/lNzkv6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