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名畫賞析——波許的《享樂花園》三折畫

作者:周宇
波許的《享樂花園》三折畫。(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69
【字號】    
   標籤: tags: , ,

波許(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或譯波希)和范.艾克(Jan Van Eyck)一樣都是屬於15世紀法蘭德斯的重要代表性畫家。范艾克的貢獻主要在油畫技術的突破和真實客觀地描寫「自然」,而波許卻更有興趣投注於宗教涵義的超常世界中。波許傳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描寫人類「原罪」的《享樂花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三折畫了。

三折畫(triptyque)是一種經常放置於教堂祭壇前像屏風式的宗教畫形式;除了中央畫板作為主畫面,左右有可向中央折疊關閉的兩翼畫板作為主畫面的襯托或輔助,兩翼闔上後的外層又是一個畫面,整體形式莊嚴而穩重。

波許的《享樂花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正是這樣一幅三折式的作品,由整個畫屏的內外和兩側共同呈現了一個宗教主題,也就是從「神創世造人」到「人類的墮落」的過程。

從闔上兩翼的外側觀看,表現的是一片汪洋中浮現著一些陸地。它彷彿是「創世」之初上帝創造了陸地和海洋,但更像的是毀滅性大洪水發生時的災難景象。波許把地球畫成透明的球體,就像一個魚缸一樣。顯然波許時代的人們對地球的外形還無法想像和掌握,或許畫家也藉著玻璃氣泡的造形暗喻人世間的短暫、脆弱,就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

波許的《享樂花園》三折畫,兩翼外側的畫面。(公有領域)

中間的主畫面描寫的是人類的「肉慾之罪」。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後,在人間繁衍了子孫。然而人類並沒有記取教訓,遵照神的教誨,甚至在人間放縱肉慾。當然,在畫面上直接表現這種行為既不美觀也不道德,波許便採用了較為隱喻的手法。畫面上呈現許多赤裸的男女,做著各種怪異的舉動,許多代表「原罪」的果實和性暗喻的碩大魚類、鳥類混雜其中,和人類有著奇異的溝通。人們有的鑽入「禁果」內,有的和鳥類互相餵食,有的拿果實來玩耍。也有些男女躲藏在透明的玻璃球體內,波許再次藉著透明球體以象徵肉體的歡娛如氣泡般短暫而脆弱。後方中央有一個圓形水池,一群男女騎著各種動物繞著水池遊行。似乎在說:人類沒有了羞恥,就與禽獸無異,所以與動物為伍。一切都象徵了道德的淪喪。

道德淪喪的結果當然是可怕的,所以最右邊描寫的正是罪惡的下場──『地獄』。在波許的詮釋中,地獄是陰暗、骯髒的,充斥各種妖魔鬼怪和折磨人的刑具。遠處陰暗天空下的暗紅色火光加重了不祥和災禍的氣氛,動物形象組合成的妖魔鬼怪奴役、戲虐著人們,這些犯罪的男女只能無力地任憑擺布。波許所畫的地獄刑具中,有些影射人體器官;更奇怪的是,有許多是樂器的造形。後人認為波許的想像力極為豐富,擅長描繪這些常人無法想見的地獄和妖怪,因此把他歸類「超現實主義」的前身。也有人認為,波許所畫的許多景象不完全是憑空想像,他可能有過這樣神祕的視覺經驗。

不論如何,這個道德題材在今天應該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現代複雜的社會中充滿了情色的誘惑,人們似乎很難擺脫。中國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說「萬惡淫為首」。西方的《聖經》也認為淫亂(包括未婚者的性生活)也是被神嚴格禁止和痛恨的。然而過去人們視為罪孽和恥辱的事,現在反被當成樂趣與時尚。兩性關係如同吃飯飲水一般,甚至還為尋求刺激,鼓吹各種變態的行為。

如此說來,波許的這幅作品反而成為「人類走向墮落」的真實寫照。只是,當今有幾人會相信淫亂的惡果,以墮落的結局「地獄」來警惕自己呢?@*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美術愛好者可能會感到訝異,位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國家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竟然收藏數量如此龐大的法蘭德斯畫派大師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這是因為魯本斯經常替國王菲利普四世(King Philip IV)(1605—1665年)作畫,有絕大部分的收藏來自於此。另外,西班牙一位出色的藝術大師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也受到魯本斯許多影響。
  • 英國鄉村的綠草、藍天和風景如畫的小屋散發出田園詩一般的清新恬淡,這份美妙在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的筆下栩栩如生、不可磨滅。這位最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善於觀察、細緻描摹,他的作品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深刻而持久的聯繫。
  • 19世紀末,著名海景畫家愛德華‧莫蘭(Edward Moran)繪製了一系列大膽又富有想像力的畫作,紀念美國重要的海事事件。
  • 國畫美學是重傳神的,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既傳藝術客體之「神」,又達藝術主體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國畫美學於焉完備,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展現了這樣的意境。
  • 美國風景畫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在第二次造訪厄瓜多之後五年,創作了一幅日出時分火山噴發的畫作。優美浪漫的構圖在我們眼前展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火熱的太陽,以及反射在河面上的陽光。儘管發光的球體被火山噴出的灰色濃霧包圍,但光線仍穿透濃密的火山灰雲,在大地上投射出柔和、溫暖的光芒。
  • 馬遠擅長山水畫,起初師法李唐,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自出新意。《秋江漁隱圖》是他的一幅小品之作,然而畫中現出高超的技法與心意。
  • 安布羅修斯·博斯查特(Ambrosius Bosschaert)以畫筆畫出精準分析的花卉畫,精心安排具有象徵意義的標本,體現荷蘭「黃金時代」(the Dutch Golden Age)的精神。「黃金時代」是一個發現微觀與宏觀的年代。
  • 敦煌壁畫中最為動人的,就是乘風飛舞的仙女,稱之為「飛天」,有的手執樂器,有的手捧花朵,飛翔於天空之中,衣帶飄揚,姿態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畫之中,最為突出的是「供養人像」,就是出錢修寺塑像的善士施主們的形象。
  •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譯註)是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藝術主題之一。這個至關重要的聖經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去拜訪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貞女瑪利亞。天使長告訴她,她將誕下上帝之子耶穌。起初瑪利亞感到驚訝,質疑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釋說,聖靈要降臨在她身上。瑪麗謙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