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展覽「魯本斯工作室」
美術愛好者可能會感到訝異,位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國家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竟然收藏數量如此龐大的法蘭德斯畫派大師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這是因為魯本斯經常替國王菲利普四世(King Philip IV,1605—1665年)作畫,有絕大部分的收藏來自於此。另外,西班牙一位出色的藝術大師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也受到魯本斯許多影響。
魯本斯創作了約1,400件藝術作品,但有些專家說可能多達1,800件。魯本斯之所以能創作出數量如此龐大的作品,都要歸功於他的工作室。
普拉多博物館的新展覽「魯本斯工作室」(Rubens’s Workshop),展現歐洲藝術家如何共同創作傑出的作品,更帶領我們深入了解彼得‧保羅‧魯本斯依循歐洲工作室傳統創作的過程。
博物館負責法蘭德斯和北方畫派的資深策展人亞歷杭德羅‧韋爾加拉(Alejandro Vergara)藉由三十多件作品,展示魯本斯在工作室中如何分工完成委託,又能同時保有畫作的品質與風格。觀展者可以看到魯本斯創作的不同類型作品,包括他親手繪製以及助手繪製的部分有哪些程度上的差異。這些畫作中還有魯本斯與他工作室的藝術家合作的作品,特別像是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年)、弗蘭斯‧斯奈德斯(Frans Snyders,1579—1657年)和雅各布‧約爾丹斯(Jacques Jordaens,1593—1678年)等,他們都是成功的藝術家。
觀展者還可欣賞視頻,觀看藝術家雅各布‧阿爾卡德‧吉爾伯特(Jacobo Alcalde Gilbert)重現魯本斯的作品《神之使者與百眼巨人》(Mercury and Argus),以及仿製魯本斯工作室正在創作同一幅畫的過程。
魯本斯生平
魯本斯(1577—1640年)出生於席根(Siegen,現屬於德國)。父親信奉加爾文教派,曾擔任安特衛普(Antwerp,當時歸屬於西屬尼德蘭,今屬比利時)的律師和市議員。1568年,為了躲避宗教迫害,他與妻小逃離西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rlands)(即今比利時)。
魯本斯的父親在1587年去世後,舉家遷返安特衛普居住。母親以天主教信仰教養魯本斯,讓他接受古典教育。
14歲左右,魯本斯跟隨風景畫家親戚拜厄斯‧韋爾赫特(Tobias Verhaecht)做學徒。一年後,他又在歷史畫家亞當‧范‧諾特(Adam van Noort)的指導下繼續當學徒四年。隨後,他再進入當時安特衛普最著名的藝術家奧托‧范‧維恩(Otto van Veen)的工作室學習。奧托‧范‧維恩是聖盧克畫家協會(guild of St. Luke)的會長。
在范‧維恩的工作室裡,魯本斯通過學習人文學科(studia humanitatis),包括拉丁語、古希臘文學、語法、修辭、歷史、詩歌和道德哲學,把繪畫視為一種人文主義的探索來學習。
魯本斯在17世紀初前往意大利,不僅投身於研究當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也致力於古代藝術和語言學。從那時起,他開始熱衷藝術收藏。
1609年,魯本斯回到安特衛普,擔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the Spanish Habsburg)法蘭德斯攝政王(regents of Flanders)、阿爾伯特大公(Archduke Albert)和伊莎貝拉大公夫人(Archduchess Isabella)的宮廷畫家。這是魯本斯輝煌的職業生涯和安特衛普工作室成功的開始。他的工作室為歐洲各地的攝政者繪製畫作。
魯本斯的工作室
魯本斯的工作室在當時是規模最大、最成功的。根據展覽手冊介紹,工作室從1598年10月15日成立,直到1640年5月30日魯本斯去世為止。魯本斯平均每月創作三幅作品,從小型素描到紀念性質的畫作。有工作室協助讓他的作品價格實惠。
魯本斯在安特衛普的一處運河屋(現為魯本斯博物館)創作了大部分的畫作。法國畫家兼評論家羅熱‧德‧皮勒(Roger de Piles,1635—1709年)在1681年出版的著作《魯本斯的一生》(《La Vie de Rubens》)中寫道:「魯本斯在安特衛普買了一棟大房子,以羅馬風格翻修,室內裝飾符合一位傑出畫家和美麗事物的業餘愛好者。房子毗鄰一座花園。 ……在庭院和花園間,他建造了一座類似於羅馬萬神殿的圓形大廳……陽光只能透過穹頂中心的圓孔進入室內。」
魯本斯在他仿造的萬神殿中展示個人龐大的雕塑收藏。他和助手大多在一個約28×43英尺(約8.5×13米)、天花板高近22英尺(約6.7米)的房間裡作畫。
展覽館內仿製了一間魯本斯當時的工作室,讓參觀者可以一探大師的世界。策展團隊把空間布置得看起來像魯本斯剛離開工作室去呼吸新鮮空氣和尋找靈感的片刻。作品《神之使者與百眼巨人》(Mercury and Argus)正擺在畫架上。一位助手用暗色顏料勾勒出構圖的形狀和色度。魯本斯方才在百眼巨人的頭部和披風塗上新的顏料,為作品注入色彩和生命。空氣中幾乎能聞到瀰漫著濃濃松節油和亞麻籽油的氣味。
畫架上擺著一根支腕杖(maulstick),它是用來支撐藝術家手腕的木棍。下方懸掛著塗過顏料的調色板和沾滿顏料的布。一旁桌上有助理準備好裝有顏料的貝殼、陶罐,以及裝滿水和結合劑的玻璃器皿。此外,沿著牆邊還堆放著各種繪畫、畫框和畫布。在磨石、研缽和研杵上方,可見一些捲起的圖畫露出箱子外。為了營造古典氛圍,現場還展示了古代的青銅和石膏雕塑仿品。
歐洲工作室傳統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幾乎都有助手。有充分的證據顯示,魯本斯的工作室經常被拿來展示當時歐洲工作室勞力分工的情況。
自15世紀中葉以來,畫家工作室與工匠作坊的傳統如出一轍,而僕人、學徒和助手都在不同程度上提供協助。
根據展覽手冊,「繪畫雖然仰賴靈感,但也可以成為系統化的工作模式,由師傅傳承給學徒、一代傳承一代。」
魯本斯沒有教導年輕的學徒,而是找經驗豐富的工作室助手。他從來都不缺應徵者。1611年5月11日,魯本斯寫信給一位朋友說道:「老實告訴你,一點都不誇張,我不得不拒絕一百多名(助手),甚至包括我自己或妻子的一些親戚。」
就像工廠的生產線,工作室裡分工有序,助手們通常各有專長,例如研磨顏料、拉伸畫布、製作膠水、清漆和油彩,還有將大師的圖轉移到畫布上,甚至繪製畫作的任務等等。
工作室助理要自製工具和材料,包括畫筆、油畫顏料、清漆和畫布。西奧多‧德‧梅耶恩醫師(Physician Théodore De Mayerne) 寫道:「魯本斯說,必須要快速研磨所有顏料,然後用像是質地較輕的松節油(aqua di raggia)進行處理。這種松節油是以水蒸餾松樹的樹脂後產生的油狀輕質油,雖然比甘松油(spikenard oil)更好,但光澤度略遜一籌。」
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著作除了詳述魯本斯的經驗外,也介紹製作不同類型的畫筆使用哪些木材和動物毛髮最好,例如野猪鬃或松鼠毛等。
工作室的藝術家需同時創作多幅畫作;在等待一幅畫的油彩變乾時,他們會專注在另一幅作品上。油畫顏料需多久時間才會乾,因季節和使用的顏料而異。秋冬季的日照時間短,作品的生產力下降。如需趕時間,藝術家會在燭光下工作,但他們通常在白天作畫。
魯本斯工作室的畫作
研究魯本斯的專家可以從他工作室眾多藝術家中辨別出大師的精湛繪畫和標誌性筆觸。一般人可能會忽略這些細微差異,因為魯本斯完美地訓練他工作室藝術家以他的風格繪畫。
大多數畫作都是在魯本斯工作室創作的,然而當忙不過來時,魯本斯會將畫作再外包給其它工作室。
參觀展覽的遊客還能看到魯本斯的原作肖像《法國王后奧地利的安妮》(Anne of Austria, Queen of France)。王后的父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三世去世時,她身著黑衣哀悼。飾有百合花飾圖案的藍色華麗窗簾象徵法國君主制和王后的丈夫路易十三國王。古老的建築背景據說是羅浮宮。這幅畫與另一幅來自工作室藝術家的複製畫並列展示。工作室經常複製著名的肖像畫送往不同的王室宮廷,這種做法在當時很常見。
根據展覽手冊介紹,魯本斯的畫作《認出菲洛波門》(The Recognition of Philopoemen)反映普魯塔克(Plutarch)著作《平行生活》(Parallel Lives)中的場景,再與靜物畫結合,呈現於一塊6英尺7英寸 × 10英尺3 1/3英寸的巨大畫布上。這是「大師對新畫派的回應」,也是與助手展開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的開始。
魯本斯的《認出菲洛波門》描繪一位老婦人的丈夫發現,妻子誤認是僕人的一名卑微男子,其實是曾與斯巴達作戰的埃奎安聯盟(Aequian League)將軍菲洛波門(Gen. Philopoemen)。魯本斯繪製了構圖草圖,並由動物畫家弗蘭斯‧斯奈德斯(Frans Snyders)創作這幅畫的靜物部分。專家指出,魯本斯只對斯奈德斯的作品做出極少的調整,表示大師信任他的助手的技巧。
美國出版商查爾斯‧斯克里布納(Charles Scribner)寫道:「(魯本斯)幾世紀以來的影響力堪稱傳奇,舉凡安東尼‧范戴克(Van Dyck)、約爾丹斯(Jordaens)、華托(Watteau)、布歇(Boucher)、福拉歌那(Fragonard)、雷諾茲(Reynolds)、根茲巴羅(Gainsborough)、德拉克羅瓦(Delacroix)、雷諾瓦(Renoir)等藝術家都深受這位法蘭德斯大師的影響 ……然而,(這)僅僅是這位多面向天才的一個側面。」
馬德里普拉多國家博物館的展覽:「魯本斯工作室」將持續展至2025年2月16日。更多訊息請拜訪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術品相關文章。關注能傳達美和傳統價值觀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或工藝師。希望能為少數或鮮為人知的藝術與手工藝品宣傳,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