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讓巴特勒夫人一舉成名的軍事畫《點名》

英國畫家巴特勒夫人(Lady Butler)以寫實與高超的藝術才華,描繪戰爭的現實。
作者:James Baresel 吳約翰 譯
伊麗莎白‧湯普森(Elizabeth Thompson)的作品《點名》(局部),1874年創作。布面油畫。英國王室收藏(Royal Collection, UK.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伊麗莎白‧湯普森(Elizabeth Thompson,1846—1933年),也就是知名的伊麗莎白‧巴特勒夫人(Lady Elizabeth Butler),自此成為當時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巴特勒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女性中的奇葩,她的成長時光完全在國外(譯注:當時的女性大多在家相夫教子)。1846年出生在瑞士的花園別墅,然後在意大利度過了童年歲月。她和兄弟姐妹,包括後來以詩人身分聞名的妹妹愛麗絲‧梅內爾(Alice Meynell),一起接受完整的古典教育。巴特勒於1866至1869年間就讀倫敦女子藝術學院(London’s Female School of Art)接受水彩畫訓練。

巴特勒後來在世界上最古老、最負盛名的藝術學院——佛羅倫斯美術學院(Florence’s Accademia di Belle Arti)學習古典主義繪畫。美術學院在當時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由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文藝復興後期重要雕塑家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以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創立(米開朗基羅在學院成立沒多久後過世)。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與羅馬天主教信仰的啟發,巴特勒想把她的藝術重心放在表現宗教議題上。然而,她的軍事畫作卻受到主流古典主義畫家青睞,尤其是法國畫家愛德華‧德泰爾(Eduard Detaille)和讓-路易‧埃內斯特‧梅索尼埃(Jean Louis Ernest Meissonier)。於是她開始專注在軍事主題的繪畫上。

伊莉莎白‧湯普森的自畫像作品《伊莉莎白‧薩瑟登‧湯普森‧巴特勒夫人》,於19世紀創作。布面油畫。倫敦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公有領域)

從另一視角看戰爭

巴特勒的畫作《點名》是她對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事件獨特的描繪方式。這一幕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大眾來說既心酸又非比尋常。作品描繪克里米亞戰爭的英克曼戰役(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部分擲彈兵衛隊(a battalion of the Grenadier Guards)的情況。

克里米亞戰爭從1853年10月打到1856年2月,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戰役。這場戰爭是俄羅斯帝國與獲勝方鄂圖曼帝國及其盟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薩丁尼亞王國)之間的戰爭,由於俄羅斯於1853年入侵而挑起戰端。為了維護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並維持歐洲的權力平衡,英國和法國結盟於1854年9月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發動了三場戰役,英國和法國封鎖了塞瓦斯托波爾(Sebastopol)海軍基地,迫使俄羅斯軍隊放棄長達一年的圍攻,投降撤退。

如果端看戰場的勝利、持續的時間與結果,克里米亞戰爭可說是聯軍的完勝。1856年3月戰爭結束,俄羅斯撤出黑海地區。儘管部隊最高指揮官的表現一般優於人們的預期,但也不乏夾雜著平庸、失誤以及腐敗無能之輩玷污了勝利的光環。說現實一點,戰爭的勝利還不是要靠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的奮力拼搏。

伊莉莎白‧湯普森的作品《點名》,1874年創作。布面油畫;95.9 x1 83.5公分。英國王室收藏。 (公有領域)

實用主義畫作

巴特勒的作品不像傳統的古典軍事畫,強調軍事領導人或知名士兵。《點名》裡的人物除了畫面邊緣出現一名騎馬的匿名軍官以外,都是普通士兵。巴特勒畫的是英國陸軍高級步兵團擲彈兵衛營的士兵。士兵們占領了對抗俄羅斯帝國軍隊的關鍵防禦位置,剛好是1854年11月5日英克曼戰役勝利的關鍵。作戰期間,濃霧阻礙了指揮官的效能,造成部隊自主判斷作戰,後來人將這場交戰稱為「士兵之戰」(The Soldier’s Battle)。

巴特勒遵循古典主義的傳統,以清晰的構圖和色彩精心安排步兵團不太整齊的畫面。像這樣對現實生活場景的真實描繪在19世界極其少見。巴特勒不去描繪戲劇性的戰鬥場景或戰爭英雄,反而描繪疲憊不堪、受傷的士兵在處理傷口、喝水、等待休息等等畫面。儘管擲彈兵衛隊看起來疲憊不堪,但他們的決心和骨氣同樣昭然若揭。

伊麗莎白‧湯普森的作品《點名》(局部),1874年創作。(公有領域)

巴特勒描繪士兵穿著戰爭中很常見的灰色冬季外套,而不是展示富麗堂皇的英國步兵著名的紅色制服。畫面裡的人物和地理特徵清晰可辨,場景也忠於反映真實事件,且以較暗、柔和的色調描繪。

甚至構圖的重要位置,也沒有一位聚焦的人物。巴特勒高明的地方在於她巧妙地安置了幾個元素,引導觀賞者的視線在畫面中瀏覽。她在畫面左側中間安排了一位戴著小帽子(不是衛兵高大的熊皮帽)的中士,對著在場的士兵一一點名。他的冬季外套披在肩上,露出裡面的紅色制服。

視線移往場景的右側,巴特勒畫了一位沒戴帽子的士兵將頭靠在戰友的肩膀上,還有一些士兵,有的吊著手臂、有的頭上纏著繃帶、有的用紅色制服撕下來的布包紮傷口等,所有這些元素都能獲得觀賞者同樣程度的關注。隊伍後面有兩面旗幟也能吸引觀賞者的目光朝它們的方向望去。

伊麗莎白‧湯普森的作品《點名》(局部),1874年創作。(公有領域)

巴特勒只用一個場景,就描繪出戰爭包羅萬象的現實。她以少有畫家會採用的方式刻畫勝利的代價以及參與戰事的士兵高貴的品格。巴特勒所具備的技術藝術才華,對藝術界的新人來說是那麼罕見,這也為她成為維多利亞時代領先的歷史畫家奠定了基礎。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寫文章,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胡塞佩‧德‧里韋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但人們可能想不到,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被稱為「洛‧斯帕尼奧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喬最有才華的追隨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中,里韋拉對卡拉瓦喬強烈戲劇化的明暗對比進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韋拉還融合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西班牙繪畫的寫實、博洛尼亞的古典主義和羅馬畫派的造型。
  •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紀元)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於10月11日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為期約三個月。期間紐約人無需遠赴羅馬,即可近距離體驗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精髓。
  • 《埃及農婦與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畫作,描繪了一位農夫之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這是在埃及的歷史轉型與擴張階段,由法國畫家萊昂‧博納(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親情滿溢的生活瞬間。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托爾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詩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後一部,內容雖直面黑暗,結局卻充滿光明。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黑暗跡象,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無望的時刻,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做為借鏡。
  • 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 波寧頓未滿26歲就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僅10年的時間,且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們才學會珍惜擁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