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海洋畫家愛德華‧莫蘭筆下的壯闊海景

跟隨著愛德華‧莫蘭的13幅系列畫窺看美國海事歷史的重大事件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陳遇 譯
愛德華‧莫蘭的作品《1778年2月14日外國政府首次承認美國國旗》(First Recognition of the American Flag by a Foreign Government),1898年。油彩,畫布。美國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博物館」(U.S. Naval Academy Museum)。(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海洋在美國的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地理大發現到建立新國家,再發展成穩定的軍事強權。19世紀末,著名海景畫家愛德華‧莫蘭(Edward Moran)繪製了一系列大膽又富有想像力的畫作,紀念美國重要的海事事件。《愛德華‧莫蘭的美國海事史重要時期歷史繪畫系列》(The Edward Moran Series of Historical Paintings Representing Important Epochs in the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總共包含了13個不同的場景,有些場景取材自古老的事件,有些則是畫家生平時代發生的。

莫蘭是一位熱愛海洋的畫家,有可能是因為他的童年是在海邊度過的。他對大自然的浪漫主義觀點展現在這個系列的每一幅作品中,透過費盡心思的研究,將高度真實的細節升華為壯麗詩意的畫面。

早期生涯

愛德華‧莫蘭的照片,由他的弟弟約翰‧莫蘭於1860年所攝。費城圖書館公司(Library Company of Philadelphia)提供。

莫蘭(1829—1901年)是美國數一數二的海洋畫家。他出生在英國蘭開夏郡的一個紡織世家,這裡緊鄰著愛爾蘭海。第一個教他畫畫的人是一位街頭藝術家。莫蘭對於繪畫非常著迷,他會在自己編織的布料上寫生。15歲時,莫蘭和家人移民到美國,先住在馬里蘭州,後來定居費城。在那裡,莫蘭在一位海洋畫家的工作室接受藝術訓練。他的兩個弟弟後來也成為藝術家。

在1850年代中期,莫蘭在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學院舉辦畫展展出他的作品。1861年,他與弟弟托馬斯一起回到英國,在王家學院(the Royal Academy)接受進一步的藝術訓練。在倫敦的期間,他深受已故的英國浪漫主義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M.W. Turner)的作品啟發。費城藝術博物館描述了莫蘭早期的作品:「強烈的明暗對比、海與天的漩起交融,以及對自然細節令人折服的掌握,塑造出混亂與危機的高潮效果。」此外,莫蘭還借鑒了17和18世紀的荷蘭海景畫來創作複雜的構圖。他的細心研究和與生俱來的天賦,使他在職業生涯中創作的海景畫在技術性和氛圍上都無與倫比。

1871年,莫蘭移居到紐約市,並一直住在那裡直到過世。他的聲望持續增長,但直到1885年,他才開始創作他的人生鉅作——13幅美國海事歷史系列畫。

13這個數字

愛德華‧莫蘭的作品《海洋:萬國公路》(The Ocean: Highway of All Nations),約1892年。油彩,畫布。美國海軍學院博物館典藏(U.S. Naval Academy Museum Collection)。(公有領域)

西奧多‧蘇特羅(Theodore Sutro)是一位律師,也是莫蘭的朋友,他在1905年出版的書籍《Thirteen Historical Marine Paintings by Edward Moran Representing Thirteen Chapters of American History》中對莫蘭的這個系列作品進行了權威性的描述。蘇特羅對這個系列的命題及其與國家歷史的關係提供了精彩的解釋:

「這個數字似乎與我們國家的歷史交織在一起。最初的殖民地剛好是十三個,最早的州也是十三個;建立海軍的第一個命令是建十三艘戰艦;我們的國旗上有十三條條紋,原本有十三顆星星;美國的國徽展現握著十三支箭的強權,如海鵰的左爪抓著十三支箭,右爪抓著一枝有十三片葉子的橄欖枝;第一面美國國旗上的響尾蛇尾巴也有十三個角質環(rattles,響尾蛇尾巴會發出聲音的地方)。」

莫蘭這個系列作品的第一幅是《海洋:萬國公路》(The Ocean: Highway of All Nations),這幅畫只有海與海鷗,海鷗俯視著海面,海上沒有船,這裡海鷗的數量也剛好是13隻。這幅畫是整個系列中最大的一幅。當時的評論家將這幅作品評為該系列中最偉大的作品,因為它完美地詮釋了永遠在移動、波浪起伏的廣闊大海。從視覺上來看,這幅作品的構圖沒有搶眼的人物和船隻,但卻充滿了各種探索機會和自由的可能性。儘管畫面陰霾密布,但仍有微微的陽光穿透雲層。海面呈現一種只有在陰天才會出現的綠灰色。

海洋史的時代劃分

愛德華‧莫蘭的作品《1609年9月11日,亨利‧哈德遜駛入紐約港》(Henrik Hudson Entering New York Harbor, September 11, 1609),1892年。油彩,畫布。馬薩諸塞州皮茨菲爾德「伯克希爾博物館」( Berkshire Museum, Pittsfield, Mass)。(公有領域)

該系列的第六幅作品是《1609年9月11日,亨利‧哈德遜駛入紐約港》(Henrick Hudson Entering New York Harbor, September 11, 1609)。莫蘭在此之前已經以這個主題創作了多幅畫作,伯克希爾博物館收藏著一幅莫蘭1892年的作品。這幅作品的前景是一位美國原住民棲息在岩石上。他驚訝地發現遠方有一艘船正在靠近。大氣的光線照亮了如畫的雲彩和波光粼粼的水面。

莫蘭以史坦頓島(Staten Island)南端作為背景,特別是橫跨拉里坦灣(Raritan Bay)朝向桑迪胡克(Sandy Hook)的景色。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是著名的探險家,他在航海日誌中將此處列為他探險的起點。有趣的是,近期在清洗這幅畫時,X光掃描顯示了一個隱藏的圖像。這幅畫原本描繪的是紐約市港口的景象,畫中有一群人,這種構圖並不尋常,因為莫蘭並不以描繪多個人物而聞名。不知何故,莫蘭在那上面重新畫上了哈德遜的船景。

愛德華‧莫蘭的作品《1778年2月14日外國政府首次承認美國國旗》(First Recognition of the American Flag by a Foreign Government),1898年。油彩,畫布。美國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博物館」(U.S. Naval Academy Museum)。(公有領域)

第八幅作品《1778年2月14日外國政府首次承認美國國旗》(First Recognition of the American Flag by a Foreign Government, 14 February 1778)描繪的是大陸海軍(Continental Navy)的蘭傑號戰艦,這是一艘由140名船員組成並帶有18門大砲的軍艦,由約翰‧保羅‧瓊斯船長(Capt. John Paul Jones)率領。這艘美國船在法國基伯龍灣(Quiberon Bay)接受由拉莫特‧皮凱海軍上將(Adm. La Motte Picquet)指揮的法國艦隊的敬禮。這一歷史性事件發生在2月中旬;當月初,法國已承認美國獨立,並與這個新興國家簽訂了條約。莫蘭將滾動的波浪、海霧和迎風招展的旗幟描繪得淋漓盡致。

愛德華‧莫蘭的作品《1804年2月16日在的黎波里港焚毀費城號護衛艦》(Burning of the Frigate Philadelphia in the Harbor of Tripoli, February 16, 1804),1897年。油彩,畫布。美國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博物館」(U.S. Naval Academy Museum)。(公有領域)

接下來的一幅是《1804年2月16日在的黎波里港焚毀費城號護衛艦》(Burning of the Frigate Philadelphia in the Harbor of Tripoli, February 16, 1804)。主題是巴巴利戰爭(Barbary Wars)期間的一個重大事件:斯蒂芬‧迪凱特(Stephen Decatur)中尉指揮了一項大膽的任務,美軍要登上被占領的費城號炮艇(USS Philadelphia)並將其摧毀,使敵人無法使用。迪凱特率領75名志願兵乘坐一艘偽裝的雙桅小帆船進入的黎波里港。他們假裝是一艘在風暴中失去錨的英國商船,並獲准停泊在費城號旁邊。隨後,他們登上被奪走的炮艇,放火將其燒毀然後逃走。莫蘭細膩地捕捉了費城號炮艇上鮮明的火焰和滾滾的濃煙。

愛德華‧莫蘭的作品《白色中隊向約翰‧艾瑞克森的遺體送別致敬》(The White Squadron’s Farewell Salute to the Body of John Ericsson),1890年。油彩,畫布。美國海軍學院博物館典藏,國家檔案館。(U.S. Naval Academy Museum Collection, National Archives)。(公有領域)

莫蘭系列畫的倒數第二幅畫作是《白色中隊向約翰‧艾瑞克森的遺體送別致敬》(The White Squadron’s Farewell Salute to the Body of John Ericsson, New York Bay, August 23, 1890)。艾瑞克森是一位發明家和工程師,出生於瑞典,三十多歲時移民到美國。他為海軍工作,創造了引擎、螺旋槳和船舶的原型。艾瑞克森最偉大的成就是他設計的莫尼特號(USS Monitor),一艘新型的鐵甲船,這艘船在美國內戰期間成功阻止了邦聯海軍(Confederate Navy)摧毀聯邦海軍(Union Navy)。當艾瑞克森去世幾十年之後,美國海軍尊重他希望葬在瑞典的願望。1890年,巴爾的摩號重巡洋艦(USS Baltimore)將他的遺體運往他的出生地。八年後,莫蘭繪製了這幅畫,展示了這艘船在駛離紐約港時下半旗懸掛瑞典和美國國旗的情景。

莫蘭的遺產

莫蘭坐在正在創作中的畫作前。(Smithsonian Institution提供)

莫蘭在完成系列畫最後一幅後沒多久,便於1901年長逝。在他有生之年,整套作品僅在費城和華盛頓兩地公開展出過兩次,皆大受好評。他的遺孀與莫蘭的遺產執行人就畫作的所有權進行了長時間的訴訟。她的律師蘇特羅(Sutro)在她勝訴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她在1904年獲得了作品的實際擁有權。同年晚些時候,這一系列的作品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了一次重要的展覽。《紐約先鋒報》的藝術評論家總結了這些作品的意義:

「這些與美國歷史有關的場景繪畫展覽不僅是一個藝術活動,也是一項教育活動。愛德華‧莫蘭或可稱是美國最有實力的海洋畫家……在紐約,沒有比愛德華‧莫蘭的這些畫作更有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展覽了。」

雖然愛德華‧莫蘭在世時廣受讚譽,但是他的名聲在之後被他的弟弟托馬斯所取代。托馬斯‧莫蘭的藝術學習最初是由愛德華親自教導的,他的全景式西部風景畫以捕捉美國自然世界的精神而聞名。然而,愛德華‧莫蘭的愛國畫作仍為美國歷史提供了驚心動魄的獨特紀錄,並闡明了海軍的重要性。這一系列作品的廣闊視野和藝術成就,是藝術家對他摯愛的故鄉的致敬,非常值得深思和回味。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 也許比起其它任何藝術類型,肖像畫和人物畫更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端詳每一幅肖像中的面孔,可以窺見熟悉的情感和表情——在陌生人的肖像中,我們仿佛看見了自己。
  • 在現代室內設計領域裡,天花板通常被當作「第五面牆」,裝飾天花板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天頂壁畫的透視錯覺風格(illusionistic style)在意大利語為「di sotto in sù」,意思是「由下往上」,此語可追溯到16世紀的威尼斯。天頂壁畫最早起源於古羅馬的牆壁繪畫。歷史悠久的天頂壁畫通常以視覺陷阱(trompe l’oeil )的天空為特色,看起來很像是往上延伸到天國的高度。年代久遠的天頂壁畫,其典型主題為神話或聖經人物,在意大利與整個歐洲的教堂和宮殿,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
  • 康斯特勃留下了名作《乾草車》(The Hay Wain),這類風景畫謳歌田園生活,人物並非畫中焦點,而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在這些繪畫中,人物與更宏大的風景進行著互動。遙遠的景深和壯觀的雲彩占據顯著位置,似乎要在畫中人物開始忙於農事之際,喚起他們對更宏大存在的感受。
  • 油畫在整個歐洲的普及,可以追溯到15世紀和早期尼德蘭畫家的作品,這些大師生活在今天的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在1400年代,該地區是國際貿易的中心,經濟的繁榮使得藝術家們得到了強有力的贊助。
  • 美術愛好者可能會感到訝異,位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國家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竟然收藏數量如此龐大的法蘭德斯畫派大師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這是因為魯本斯經常替國王菲利普四世(King Philip IV)(1605—1665年)作畫,有絕大部分的收藏來自於此。另外,西班牙一位出色的藝術大師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也受到魯本斯許多影響。
  • 英國鄉村的綠草、藍天和風景如畫的小屋散發出田園詩一般的清新恬淡,這份美妙在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的筆下栩栩如生、不可磨滅。這位最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善於觀察、細緻描摹,他的作品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深刻而持久的聯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