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5日訊】
行草七絕立軸
空詠連珠吹疊壁,
已亡飛鳥夫驚蛇,
林深野桂寒無子,
兩浥山薑病有花。
款─坡句/浮廬愚者智
印─素逝朱、浮山愚者智印
方以智(一六一一~一六七一)字密之,號曼公,晚年為僧時號無可,又稱愚者、藥地、墨地、木立等,清安徽桐城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其家「四世傳<易>」。受業於白瑜和王宣。
少成立澤社,賦詩作文,讀經研史,論天下大事。崇禎七年(一六三四)移居南京,交結黃宗羲等天下名士,大會東林遺弧。後參與驅逐閹黨阮大鋮。明亡,屢辭南明政權召聘,披緇為僧,後歸金陵,皈依天界寺黨浪道盛法師。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受邀為吉安青原山淨居寺主持。十年受粵案牽連,被迫赴粵對質,途中病逝於萬安。
為學體係龐,征引廣博,內容豐富。發揮「火」的概念,建立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主張盈天地間皆物。人受其中以生,生寓於身,身寓於世。所見所用,無非事,事即物,聖人制器利用以安其生,因表理以治其心。器為物,心為物。深而言性命,性命亦為物。通觀天地,天地亦為一物。批判程朱理氣觀,揭露離氣執理與掃物尊心,皆錯。認為捨物則理亦無所得。謂老聃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頭上安頭的怪物。莊周的「太極」前添一「無極」,是慕其玄,言引人入曠窅之所。主張對儒、佛、道,要擇善而從。否定基督教的宗教觀。認為沒有什麼主宰萬物,天就是自然萬物。無始兩間皆氣,實形亦氣所凝成者,直是一氣而兩行交濟耳。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竅激為聲。又認為氣分陰陽。進而主張火乃萬物生死運動之本原。空無非火,火無非燒。運動乃火之所為,生以火,死以火,病生於火,而養身者亦此火。火為燥氣,火燒冷水而熱,久之復冷。火是永恆的,天與火同,火傳不知其盡,離薪則光滅,而天體之火不滅。火是普遍的,火彌兩間,體物乃現。火是矛盾的,五行各有其性。惟火有二:日君火:日相火。物物生機皆火。在認識論上,主張學天地,辨物則。主張學而後知,提出真智、內智,必用處智的觀點。人之生,自赤子不能求母,自是而進,皆學而後能之。將唯心主義哲學命自之為設教之言,而將唯物主義稱為學天地者。謂設教之言必回護,而學天地者可以不回護;設教之言必求玄妙,恐為流俗,而學天地者不必玄妙;設教之言惟恐矛盾,而學天地者不妨矛盾。學天地者不僅要學立文字的書藉,還要學不立文字的書藉,即讀大自然這本書。認為真不讀文字乃讀真書,真讀書乃真不立文字。認為學天地,就是要辨物則。物則即為理。又將則與氣相聯,謂一切物皆氣所為,空皆氣所實,物有則,空亦有則。氣中有理,不可離氣執理;承認有心,但不可掃物言心;對物之規律,要享其不感。認識事物,就是格物。肯定以心知。認為理以心知,知以理來,因物則而交格以顯,豈能離氣之質。認為不知之知非不知,特不知所由來。神不可知,亦在可知中。提出以實事徵實理的真理標準和古今以智相積的發展觀點。謂氣為真象,事為真數,合人於天,而真理燦然於前。認為有實即有名,猶有形即有影。天地即分,物物而名之,事事而名之。稱其名使其實,因而有名實;名實當,不當,因有是非;是非相亂,因有虛名。認為事不必其事,而理則其理。以實事證實理,以後理證前理。提出以智相積。考古以決今,但不可泥古。謂一不可量,量則言二,曰有,曰無,兩端是也。虛實、動靜、陰陽、形氣、道器、晝夜、幽明、生死、盡天地古今皆二。一不可言,言則為二,用二即一。又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題,用分合、東西均、兩端中貫、相反相因、相球相勝而相成、相奪互通等來表達對立統一。同時也論及矛盾雙方的主次之分。謂日月並照,而天地之內,惟日為主,日月星漢皆借日為光。四季之中,以春為主;晝夜之間,以晝為主。認為矛盾有轉際;此一天地未生前,即前一天地己死後;此一念未生前,即前一念已死後。又提出公因反因說,或稱之為中五說。謂事物的對立面為反因,而對立面的同一或統一為公因。公因即在反因中。
早年對理學不偏向朱、不任何一方。論者謂其中五說的象數學理論,在辨證法的發展史上作出了貢獻。其主要著作有:<物理小識><通雅><浮山文集><東西均><嶺外集><易餘><愚者智禪師語錄><易圖><青原志略><一貫回答><禪樂府>等
轉載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