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歸航書札

「過大年」和過「春節」

陸振岩
font print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

仲明賢弟:

來信收悉。很高興你認真讀了我的信,而且看來你也做了自己獨立的思考。來信說到現在過「春節」越過越沒意思,看春晚沒勁,大吃大喝、逛街購物也遠不如從前那麼有興趣了。其實,這也就是我上一封信提到的另一個問題。把「新年」改稱「春節」,表面上只是叫法不同,其實過年所包含的中華正統文化的內涵卻因此被割斷了。因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人們自然會覺的越來越沒勁了。

傳統上新年不僅僅是正月初一這一天。過新年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比現在西方的「假日季節」(Holiday Season)還長一些。過新年的主要內容也遠比「假日季節」更加豐富,主題基本上圍繞著感恩過去一年來神明的保佑、為來年祈福以及祭祀祖先、追溯傳統等等,帶著厚重的文化內涵。

臘月初八,俗謂「臘八節」,這一天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民間稱傳統曆法的十二月為「臘月」。這裏的「臘」在古時是祭祀的意思,按《說文解字》:「臘,合也,合祭諸神者。」遠在商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叫做「合祭」。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冬祭規模最大。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謙卑的心理,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明啊!因為冬祭多在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喝臘八粥的習俗則源於佛教,為的是紀念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吃了牧羊女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佛教傳入中國後,臘月初八便固定下來成為臘月的一個重要節日,人們以臘八粥供奉神佛、祭拜祖先,以各色米果相雜熬製的臘八粥也代表著感恩和祈盼來年豐收的意思。雍和宮內至今仍有一口重數噸的古銅大鍋,為昔時皇家煮臘八粥用具。寺院則多在這一天舉行浴佛會、誦經、散粥等等。

臘八之後的臘月二十三也是一個大節,俗謂「過小年」,要祭拜灶神。民間認為灶神監管、看護著一家人,到了臘月二十三要上天匯報。至除夕再貼上新的灶神像,叫迎灶神。古人相信人間的一切事都有神靈掌管、安排和監看,不但灶台上有灶神,井有井神、門有門神、田裏還有土地神等等。這些神靈各司其責監管著人間的善惡,而迎送這些神靈都在臘月二十三至除夕期間舉行。

臘月二十三之後,二十四或二十八民間有大掃除的習俗。因為這時候諸神上天去了,平日裏掃帚不敢動的地方(怕褻瀆無處不在的神靈),這時候都可以清掃清掃了。

到除夕這一天,過新年開始進入高潮。除舊迎新之際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神祭祖。除了晚上闔家吃團圓飯和守歲之外,這天正午就開始在佛堂擺齊供品,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初五。此外還要置天地桌(供桌)以迎接諸神下界、貼門神、請灶神像、貼春聯等,都與中國人敬神的傳統有關。春聯的原形是桃符,因為傳說中鬼怕桃木,至五代時西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題「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成為正式的春聯的開始。擺供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內容之一,這不僅是古人對孝道的表達,也是表達對傳統道德的繼承。

正月初一這一天,老少黎明即起,整肅衣冠,點香燭放爆竹,開大門,設齋果茶酒於庭,拜天、地、祖先,稱「新年開門大吉」。

年節期間,還有豐富多彩的廟會、唱戲(各地有不同地方戲)、舞龍、舞獅、武術、雜耍等等活動,熱鬧非凡。慶典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正月十五相傳是道教天官大帝的生辰,百姓在這一天為天官大帝慶生,祈求「天官賜福」。

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中國人敬畏天地神明、回溯傳統的濃厚文化氣氛。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古人以謙卑、知足的態度對待生活:比如取得了好的收成,人們相信那是因為神靈賜福給好人或祖上行善積德,而不是「戰天鬥地」的結果,所以要更加謙恭對待神靈,多行善事。因為處處都有神靈監看,人如果要做虧心事也是有所顧忌的,像今天我們經常碰到的虎狼醫生、黑心商人等等也就不會那麼普遍。傳統上民間的祭祀內容主要在於表達恭敬、感恩、反省和許願。順便說一句,即使許願,也是許諾多做善事,希望得到賜福滿足所願。這和今天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求財、求官、求名的「祭拜」是有區別的。經歷了中共建政之後的歷次「風雨」,今天的人大多不信善惡有報、不信天理昭昭,「祭拜」者本質上還是無神論者,其實真正相信的是實實在在的功名利祿。文化的內涵割斷之後,徒具形式的活動在本質上已經變異,也不再具有約束人心靈的道德效力了。

1949年中共建政前決定,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而其他重大傳統節日(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不再放假,只有政治性的紀念日才放假和舉辦活動,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這樣一來,不但原本豐富多彩的「過大年」被簡化成「歡慶春天」,和傳統年節相聯繫的中華正統文化內涵也被割斷。在此後中共開展的「破除封建迷信」等多次政治運動中,數千年來深入民心的中華正統文化幾無立錐之地。至於近二十幾年的「春晚」則貫穿了對邪黨歌功頌德的黨文化,依靠庸俗取樂的方式迎合觀眾,毫無回味和內涵,自然越來越不受人歡迎。

如果民眾可以選擇,「過年」和「春節」之間,我想多數人還是願意「過大年」的,畢竟,我們心底流淌的依舊是華夏祖先的血脈。你說呢?

順祝

近祺!

堂兄振岩 謹上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曼谷26日專電)泰國華人慶祝黃曆新年,受到經濟衰退影響,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雖然曼谷華裔人士發放的壓歲錢總額將高達約74億泰銖(約新台幣71億元),但較去年減少5-7%,大幅縮水。
  • 每到正月初一,年神要輪換一次,舊的年神回到天上,新的年神被派往人間接替舊年神的工作,繼續看護人間。正月初一子時,是新年降臨人間的時候,每當新年神降臨人間並歸位到每個家庭的時候,家庭中的長者要率領家族成員恭迎新年的降臨,這就是中國人為甚麼要拜年的原因。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 歷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則知名的對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因為這個對聯,他成為馬員外的女婿,又在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成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談。對聯中提到的「走馬燈」,有著悠久的歷史,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本期「紀載香港」就邀請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詳析「走馬燈」的歷史淵源、特色和手工製作遇到的困難。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以「盂蘭盆會」超度的作法,後來的歷代也很盛大。「盂蘭盆會」怎樣慈悲救贖?怎樣探涉了生命遭業報時的救贖呢?
  • 從立秋節氣應節的成語中,能否學得應變的處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來立秋節氣!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也是多變的季節!古人從秋天的節氣物候,得到許多感觸,化作成語,也教給後人許多應變預防的功課。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們要如何應變保安呢?
  • 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旗袍秀令人目不暇接,當中多套旗袍出自於資深旗袍師傅殷家萬之手,已達八十八歲高齡的他,仍堅持工作,迄今已步入旗袍行業七十五年,得悉今年九月他將榮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