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喜獲新生兒古禮民俗 「抓周」準不準呢?

作者:關山月明
抓周的寶寶。(傳藝中心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人一生週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慶賀新生的古禮民俗

家中有了新生兒,有許多慶賀的古禮,從其出生直到週歲的階段,都洋溢著生命降臨的喜氣。

一、做三朝

民俗所謂三朝,指新生兒出生三日會客,設湯餅筵席,招待親友。

二、做滿月、做彌月

宋朝人生子做滿月,舉行「洗兒會」,親戚賓客盛集。主人家在盆中煎香湯,下棗子、果子、彩錢、蔥蒜等,且將盆子用數丈綵帶圍繞,稱為「圍盆」。觀禮的親戚賓客各自往水中撒錢,叫「添盆」。一見到盆中有直立的棗子,婦人們就會爭取來吃,視作生男的徵兆。新生兒沐浴完畢,就為其落胎髮,遍謝坐客,然後抱新生兒入他人房,謂之「移窠」。

今天的人為新生兒做滿月普遍有「剃胎毛」的風俗,原來這承傳的傳統也上千年了。將新生兒頭上的胎毛——頭髮眉毛剃掉,一說可以去除先前在羊水中沾染的污穢血氣,還有一說孩子的頭髮會長得更烏黑茂密。

清朝時,新生兒出生一個月,染紅蛋祭祀祖先,稱作「做滿月」(清 顧張思《土風錄》)。宗族親戚朋友來賀喜、饋贈禮物,主人必設宴招待,也稱為「滿月酒」或「彌月酒」。主人有贈送客人生麵或炒麵的禮俗,那麵條兒長又長,象徵新生兒長壽之意。(《清稗類鈔‧風俗類》)

在福建、廣東一帶和台灣會準備紅色壽桃、牲禮、水果、雞酒及油飯、紅龜粿(紅龜糕),用來祭拜祖先,並向祖先呈告寶寶的生辰、姓名,除了傳達喜訊,也祈求祖先保佑孩子健康長壽。(古時父母會替剛出生的寶寶取一個乳名,等到孩子滿週歲或3歲、健康狀況穩定,再到家廟中告祭祖先,為孩子取一個正式的名字。)也有饋贈油飯、和象徵新生的紅蛋(染紅的熟蛋),或加上雞腿分享鄰里的風俗。

三、置酒會做百祿

宋朝時,新生兒出生百日,置酒會待親友,謂之「百蒣」(蒣,藥草名,音xú,一音shú,山藥)。(《東京夢華錄‧第五卷》)

清朝時,新生兒出生百日稱為「百祿」,杭州風俗在這天祀神,為兒薙髮,叫「百祿頭」。「碌」讀音「羅」,以避不吉的「百日」諧音。

抓周場景。(嘉義市政府提供)

四、抓周試兒

「抓周」(又作「抓週」),也稱為「試周」、「試兒」、「試晬(音同最)」。「晬」是「周年」之意,也有「周年子」之意,即周年的孩子。通常在孩子滿一周歲時讓他「抓周」,以預測孩子未來志向和才能發展方向,這種古禮民俗起源久遠。

南北朝的《顏氏家訓》就有記載:
當孩子滿週歲時,就要為其製新衣,盥洗沐浴、打扮,然後在男孩子面前擺上弓、箭、紙、筆,在女孩子面前擺上刀、尺、針、線,外加食物和珍寶、衣服、玩具等等,讓孩子隨意抓取,以此驗證孩子將來是貪是廉?、是愚鈍或聰明等,這種活動稱之為「試兒」。(註)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記載:
「生子百日,置(酒)會,謂之『百晬』。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即玉酒柸)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古代朝廷封贈職官的誥命)、筆研,筭(計數的器具,算盤)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

《清稗類鈔·風俗類》記載:
「古時,兒生一期,設晬盤於兒前,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薑峎藥玩物,置盤中,觀其發意所取,名之為試兒,今亦有之。」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記載:
早期「度晬」時有一項重要儀式,稱為「試周」(僅男嬰有試周,女嬰則無)。試周通常於祭拜神明後,在大廳神桌前放一個晬盤(米篩),裡面放上十二至十六種物品,包括:書、印、筆、墨(這數種表示讀書人)、雞腿、豬肉(這二種表示好吃健康的人)、算盤、戥(小秤子)、銀角子(這三種表示生意人)、樵樠(松木心最富油脂的部分)、蔥、芹菜(這數種表示聰明人、勤勞)、田土、稻草(這二種表示從事農業)以及包子等。包子不是給嬰兒試周抓取用的,而是用來擦拭嬰兒的嘴唇,一邊擦要一邊念:「去臭嘴,變香嘴。」或「臭嘴去,香的來。」等等,再將包子丟給狗吃。同時也要準備米香則給嬰兒吃,目的是希望嬰兒的乳臭味就此消失,而且表示將來是一個吃香的人,然後再讓嬰兒腳踏紅龜粿,表示嬰兒能長命百歲,並且從這一天開始可以穿鞋學步。

讓新生兒「抓周」時,父母和家中長輩的心中可能也懷抱對孩兒的厚望。那麼「抓周」準不準呢?來看看北宋一代名將、開國功臣曹彬抓周的例子。

開國功臣曹彬抓周

曹彬出生周歲日,父母在席上羅列了百種玩具,給他抓周,觀看他會去抓取什麼東西。彬左手抓干戈,右手取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的兩種重要禮器),片刻後,再取一方官印,而對剩下的那些東西看也不看。(《玉壺野史》卷一)

曹彬成人後怎麼樣呢?他幫助宋太祖平定天下,掌樞密院,統帥全國軍隊,又拜同平章事,一生列高位權兼將相,為大宋二十四大功臣之一。他在宋真宗時去世,封贈濟陽王,配享太廟帝食。從其一生的功績來看,可完全應驗了小時候「抓周」的預測!

顯然,古代的民間禮俗還真不是毫無道理的呢!其深厚的底蘊可不是一句「迷信」能夠動搖的!

註:原文——江南風俗,兒生一朞為製新衣、盥浴、裝飭。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鍼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寳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

@*

--看更多【中華文化300問】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 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顧真正的民族風情,那麼欣賞一隻傳統民族舞,聽一首美妙的神韻交響樂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陣陣鑼鼓、聲聲嗩吶、鮮豔的手帕,那東西方樂器的完美和聲,呈現熱鬧歡騰、 幽默歡快的民族風情, 一定會趕走你的鄉愁,讓你陶醉在雅俗共賞的藝術享受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