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二十四節氣】

傳統冬至節俗吃什麼 每一品都是中華文明之光

作者:容乃加
傳說醫聖張仲景和冬至進補有淵源,他為窮人所開的補帖廣為流傳。(新唐人視頻截圖)
font print 人氣: 91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年年冬至,第一道曙光照射在紫禁城太和殿正中的匾額上,奏報「一元之始」的訊息,這是元明清三代皇室敬仰「初歲」——冬至的勝景,而落實在民間代代相傳的冬至傳統食俗,也映射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之光。民間傳統冬至吃什麼和中華文明之光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探索吧!

冬至食俗和中華文明

冬至進補與醫聖補帖

冬天「養藏」是中國最古的醫書《黃帝內經》留下來的養生觀,在書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天要「去寒就溫」應於養藏之道。養藏合於陰陽五行,是天人合一的養生方法,傳統民俗利用冬至時機進補——補腎藏精。現在大家都熟悉用藥膳「補冬」,那麼最早的「補帖」是怎麼來的呢?傳說那是東漢醫聖張仲景(西元150年—219年)留下來的愛心補帖。

東漢末年世局動亂,瘟疫大流行。張仲景從長沙太守告老還鄉,他回到南陽郡(今河南一帶),日夜為鄉民醫病而忙碌。當地白河邊上貧窮的鄉民,在冷颼颼寒冬裡打顫,兩隻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掛念著他們而研製出一道「安耳朵」藥膳——「祛寒嬌耳湯」。「嬌耳」和「餃兒」諧音,「餃兒」又和耳朵「形似」,這一道「安耳朵」藥膳是用袪寒藥材和羊肉做成的水餃兒。

從冬至日起,張仲景就讓徒弟搭棚子,架上大鍋,從冬至一直到過年,煮「祛寒嬌耳湯」施食給窮人。來的窮人都可以吃一碗嬌耳湯,湯裡有二個大嬌耳。吃過後的人渾身發暖,耳朵也不再受凍爛掉了。就這樣「補冬」的作法也傳了下來。

中醫講,冬天腎氣最強,所以冬天養生在養腎,以「養精蓄銳」為要,日常的食補比藥補更好。《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又說:「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所以中醫提醒冬天養腎多吃黑色、鹹味食物。後來民間也吃一些高蛋白質和節令食物的藥膳來「補冬」,例如:羊肉老薑蘿蔔湯、雞鴨藥膳燉湯、排骨藥膳燉湯等等。還有以適合補冬的桂圓做成桂圓糯米糕的甜點等等。

交子吃餃子賀年

餃子是冬至的代表食俗之一,實際上,餃子諧音「交子」,是象徵過年的歷史民俗。(Shutterstock)

餃子是冬至的代表食俗之一,尤其在中國的北方。餃子諧音「交子」,就是交子月了,過年了,冬至吃餃子表現迎新歲的象徵。

黃帝曆和周曆都是以子月——黃曆十一月為正月,冬至為元旦。西漢在改用太初曆之前,也是以冬至為初歲,即歲首。《史記》中稱冬至為「初歲」,就反映了「冬至」為一年之始的曆法和民間的風俗。後代人說「冬至大如年」不是隨隨便便說的俗語,而是從古代的曆法流傳下來的。

漢朝時,冬至日偃兵息鼓,朝廷停止議政,官府不聽事,舉行歲終大祭,地方小吏和民間都放假宴飲送冬。冬至關閉邊關,所以人們要趕在冬至前返鄉。宋朝人是以過年的心情過冬至,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家家戶戶,即使至貧的人家都拿出積蓄或借貸備辦新衣、飲食,祭祀先祖,聚會玩樂,市況熱鬧無比。

有些歷史悠久的城邑,如蘇州(古稱吳中)一帶還留下了冬至過年的民俗,人們在冬至節穿新衣、戴新帽互相祝賀,宛然就是過新年的景象。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盛事》記載:「冬至謂之亞歲,官府民間,各相慶賀,一如元日(元旦)之儀。吳中最盛……。」《清嘉錄》也記載了三千年前勾吳國傳下的這種民俗。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歷;季歷賢能,季歷的兒子昌有聖人的祥瑞之象。

古公亶父想傳位季歷,讓孫子昌能夠繼位。長子太伯和弟仲雍明白父親的心願,於是兩人一起出奔荊蠻(吳中),紋身斷髮,明示自身不可用,以讓位季歷。後來昌繼位即為文王。太伯到荊蠻之地,自號句吳(音勾吳)。荊蠻之人受到太伯義行的感動,從而來歸的有千餘家,擁立其為吳太伯。

太伯死後無子,弟仲雍成為句吳的第二任君主。太伯世家在吳傳到了第五世周章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周章已是吳君,因而封周章於吳。(《史記‧吳太伯世家》)自然周代的曆法也用於吳中,吳中蘇州以冬至為新年的風俗也代代流傳下來。

冬至一陽生  吃湯圓迎新春

除了吃餃子,湯圓和餛飩也是冬至夜代表性的食物,普遍於南北各地。

湯圓這種來自糯米原料的食物自古以來就受華夏之人喜愛。漢宮少府中有供膳食的官員「湯官」,專司糕餅(餅餌)和果乾等美食。(《前漢‧百官表》《通典》)上溯到周朝有「籩人」官職,提供祭祀與宴賓客的糕餅美食,其中有一大類就是用米或麵的粉屑做成糕餅蒸煮,加入紅豆、棗子等等調味做成的甜糕點,屬性實與「湯圓」相同。

湯圓又叫湯糰、團子、圓子、丸子,團圓子。圓圓滿滿的圓子象徵天、一陽生與團圓。冬至「一陽生」,最長的冬夜到此為止,隆冬中陽氣已經從地底萌動,新一輪的春天就將來臨,所以家家吃湯圓慶賀,同時寓意年終團圓。

據《福建志書》記載冬至風俗,建安縣「用糯米粉為圓,或曰天圓也,陽也。取其圓,以達陽氣。祀先饋遺(祭祀祖先,饋贈鄉里親朋),俗謂團圓子」;福清縣「是日,具牲醴祭祖,先以粉米為丸(以米粉做成圓子),取團圓之義」;漳浦縣風俗「人家作米丸(圓子),家人團圞而食,謂之添歲」;福建府也一樣以湯圓祭祀祖先,又把湯圓「粘門楹間,取其圓,以達陽氣」。

乾隆帝的《元宵聯句》提及湯圓「道古傳荆楚,而今滿市城」,就說民間吃湯圓的風俗早在南北朝時的荊楚一帶(長江中下游)就有。那時楚人過冬至也有吃紅豆粥攘除疾疫的風俗。《荊楚歲時記》記錄:「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河南志書》記載陳州風俗:「冬至,俗煮赤小豆食之,以湯灑地,曰辟瘟。」冬至過節有湯圓又有紅豆,就是一碗紅豆湯圓了。

吃紅豆、湯圓的冬至習俗歷史悠久,映現陰陽循環相生相剋的文化內涵。(容乃加/大紀元)

南方沿海地區的人,喜歡來碗紅、白湯圓,紅湯圓代表陽,白湯圓代表陰,一碗中紅白湯圓同在,象徵陰陽交泰,萬物欣欣向榮。

一碗紅白並陳的冬至圓,象徵陰陽交泰,一元復始,萬物欣欣向榮。(容乃加/大紀元)

吃餛飩祝賀新生

宋朝人在元宵時吃湯圓(周必大有詩描述「元宵煮浮圓子」),在過冬至時則以吃餛飩為主。南宋《武林舊事》提到冬至時京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賀冬至一陽生)。冬至祭祀以餛飩祭祀祖先,民間有「冬餛飩,年餺飥(音同伯托,也作餺飩、拉麵)」的諺語,富貴之家求新奇,一食器中盛著十多種顏色的餛飩,稱「百味餛飩」。

清初張自烈《正字通》提到「餛飩即餃餌別名,俗屑米麫為末,空中裹餡,類彈丸形,大小不一,籠蒸啖之。」這個類似彈丸形又以蒸籠蒸來吃的餛飩,就像是現在的燒賣。也是餛飩的一種樣貌。

吃餛飩具有形音義三層的內涵。「餛飩」一詞和「混沌」諧音,而餛飩薄薄的白麵皮包著一團餡兒,形似天地渾沌之象。人們傳說冬至吃餛飩的意義是紀念中華始祖盤古在「混沌」中誕生,也有祝賀新歲的意義。《直隸志書》中記載寶豐縣的風俗:「冬至……以餛飩為祭,即以為食,蓋取開闢混沌之意也。」

冬至吃餛飩紀念中華文化將人類從「混沌」中帶向文明新頁。(勤宜/大紀元)

其實在曆法上,「冬至」是曆書的「曆元」,即上古曆法以黃曆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法周期的起點。(《四書章句集注》云:「造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也。」)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冬至吃餛飩紀念了中華文化的曆書文明將人類從「混沌」中帶向文明新頁,意義深遠。

從冬至的代表食俗中,我們看到了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與人文精神內涵,能不讚歎神傳文化帶給中華民族的光華與深厚內涵嗎?!@*#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内涵被讚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獨步全球,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內涵與起源、成因背景,請一起來了解:
  •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