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九日電)西安太乙路市政管道改造工地最近出土六百多件隋唐陶俑和陶模殘體,中國文物專家初步斷定,出土地為隋代至唐初窯址,出土文物為研究和考証隋唐窯址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証。
新華社今天報導,這些殘片出土地點位於西安市區,遺址為隋唐時的平康坊,緊鄰隋大興城繁華商業區都市會(唐代改為東市)。這些殘片出自十多個灰坑,灰坑散布在寬一點五公尺、長約二十公尺的管道溝邊,距地表約三至四公尺。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窯爐中的紅燒土。
出土的陶俑殘片大體可分為人物俑、動物俑、窯具。有頭戴小冠的文吏俑頭、頭戴籠冠帽的儀仗俑頭、僕人俑頭、大鼻闊嘴的武士俑頭等。仕女俑頭中,髮式有盤桓髻、半翻髻、蝴蝶髻、回鶻髻等;多數仕女俑頭眉目清秀、嫻靜優雅、雍容華貴。人俑身殘件達一百多個,其中不同服飾、不同姿勢、不同尺寸的約四十多種動物俑類中,有昂首張口嘶鳴的馬頭殘件和臥羊、臥豬、臥狗、孔雀、陶狗等殘件。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文博專家王長啟說,中共建政後西安周圍發掘過數十座隋唐皇室貴族墓葬,目前還沒有發現隋代燒造陶俑的作坊,從這些陶俑和殘片可以斷定是隋代到初唐窯址的遺物。隋唐厚葬之風盛行,陶俑需求量大,工匠採用模具成型。
這次發現的四十多塊殘模,全是用紅色黏土高溫燒製,從這些陶模中可以窺探隋代工匠的製陶技藝。王長啟認為,這些已出土的遺物,足以証明隋唐平康坊有燒造陶俑的大型作坊和窯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