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6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松綜合報導)據中共官方數據,青年失業率上月創下20.8%新高,疊加今年破紀錄的1158萬畢業生,就業市場壓力空前。
有些畢業生退而求其次,選擇延期畢業;更有年輕人選擇當「全職兒子」或「全職女兒」。學者稱,年輕求職者面臨著中國幾代人以來最困難就業環境,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
大學生無奈之舉:延期畢業
據中共官方數據,今年5月,16至24歲青年人的失業率升至20.8%,連續兩個月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新高。其中大學畢業生情況更糟,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卓賢估算,大學生失業率是青年整體失業率的1.4倍,是青年失業人口的主體。
隨著就業形勢的持續惡化,大學生主動延期畢業(延畢)成為熱門話題。
陸媒澎湃新聞6月21日報導,三位延畢學生接受採訪時,列出了各自的理由:工作難找,只好以在校生身分爭取多幾份實習,有更多時間「刷簡歷」,以便在就業市場更有競爭力;考研失敗,決定找一份安穩工作,以應屆生的資格考進體制內;時間和身體條件不允許,希望為自己多留一年的緩衝期,申請讀博。
受訪人小毅(化名)是在讀本科生,東北地區某農業類高校電氣專業。他原本去年6月畢業,延期到了今年6月份。
因考研沒過,小毅選擇延期畢業,父母也支持。學校沒有主動申請延畢的說法,必須「掛科」才能延畢。他想了一個法子——畢業論文寫完了但沒上傳,也沒去答辯,就算「掛科」了。
小毅說,目前就業形勢不太好,大學生主動延畢主要是為了保留應屆生的身分去找工作,而主動延畢需要「掛科」。
受訪人小瑜(化名)是在讀研究生,華東地區某985高校社會科學類專業。剛讀完碩士一年級,但早已決定延畢。
小瑜表示,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在現實壓力之下,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學生選擇主動延畢。找工作不理想,學生只能在讀書期間多豐富履歷和簡歷。
受訪人小樂(化名)也是在讀研究生,復旦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原本今年6月份畢業,計劃延期到2024年6月。
去年上海解封後,小樂去一家電動汽車公司的產品運營崗位實習。因就業形勢不好,實習的崗位沒有轉正機會,上一位實習生實習了六七個月,幹了很多活,很努力,但最後沒有招聘名額,也只能被迫離開。
小樂說:「這都讓我很焦慮,身體出現毛病,去了四五趟醫院,心臟被查出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有一次,我甚至呼吸不上來,要去吸氧。醫生說我有點神經官能症,是焦慮緊張、壓力大導致的。」
據小樂介紹,復旦大學學校不會限制延畢,今年延畢的學生挺多。小樂所在的班是綜合新聞方向,一共30人左右,除了10個留學生外,其餘20個人中主動延畢的有4人。
5月初,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3.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身邊有選擇延畢的同學。沒有修完學分或沒完成學位論文是大學生延畢的首因,其次是為了保留應屆生身分。
嚴峻就業形勢催生「全職子女」
除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外,中共官方近期稱,大約有600多萬青年人失業。與此同時,「全職兒女」生活方式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該話題也引發熱議。
近日,、 話題引發討論。
網友說:「如果有份朝九晚五,雙休,五險一金,薪資到手四千的工作,怎麼可能還會待在家做全職兒女啊。」
說:「1. 就業環境不好,想通過這種方式引導新型就業?2. 全職兒子的前提是有個有豐厚退休金的爹媽。3. 放眼百分之90的農民子弟畢業,他的父母需要輸血,沒有退休金,情何以堪。4. 有錢的不在乎孩子工不工作,沒錢的怎麼辦。」
說:「高情商:全職女兒。低情商:失業青年。」
BBC中文日前報導,29歲的朱莉在北京一家企業做遊戲策劃,多年來的頻繁加班漸漸讓她吃不消。今年4月,在和退休的父母商量後,她決定辭職回家陪父母,同時也為下一段人生好好做下規劃。
除了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家裡其實也不需要她幫太多忙。作為獨生子女,以前從來不做家務的自己現在開始收拾房間。日常生活開銷主要由父母承擔,媽媽提出每月給她2000元生活費,但她沒有收。
父母接受她回家做「全職女兒」,因為他們覺得,女兒這麼大年齡還找不到對象,很大原因是跟加班有關。於是對她的辭職表示理解,希望她能找一份時間相對自由的工作。
過去半個月,她已向中介公司和招聘單位投出了四十多份簡歷,但大多石沉大海,只有兩個收到面試通知。最終也是敗給了名校畢業的學生。朱莉說:「我在辭職前就感覺工作不好找,但真正辭職之後,發現工作更不好找了。」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陸曦說:「全職兒女是社會失業大潮下出現的不可避免的現象,背後體現的是整個社會經濟嚴重下滑、萎縮的現狀。」
許多人做全職兒女其實是「自我價值沒有辦法得到社會肯定和接納時的一種自我麻醉」,陸曦說,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引用「全職兒女」這樣的新名詞,或者鼓勵網絡上討論「全職兒女」的現象,避免使用「高失業率」字眼。但歸根到底,「全職兒女的本質就是失業。」
中國陷就業危機 最糟糕的還在後頭
6月21日,港媒《南華早報》(SCMP)報導,經濟學家表示,年輕求職者面臨著中國幾代人以來最困難的就業環境,他們需要為未來的艱難時期做好準備,因為這種困境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
中國青年失業率自2020年以來居高不下,並且自2021年5月以來從未低於14%。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峰表示,起碼得經歷兩三年,青年失業率才能回歸常態。
他說,由於經濟復甦疲弱加劇就業壓力,而攀高的青年失業率只會使得情況更糟。「今年的經濟復甦乏力,導致勞動力需求不振,尤其中小型企業更是如此,以致業者寧可延長工時,也不願立即增加新的職缺。」
此外,疫情期間丟飯碗的或者待業的也在疫後解封重返就業市場,更加劇謀職者之間的競爭。
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上週發布報告指出,青年失業率高檔盤旋,凸顯中國陷入內需不振的難題。企業因消費需求疲軟而不願僱工,而就業市場慘澹,又導致消費者手頭更緊不願花錢。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