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傳統小吃

【美食典故】攻無不克的滿煎糕

味蕾

人氣 374

「滿煎糕」是福建的傳統小吃,將麵粉、糖和水拌成麵粉泥,淋在圓形的大煎盤,烘烤三分鐘後,灑上一層花生粉作為內餡,再烘烤三分鐘後,將它對折成半圓形後起鍋、切塊,趁熱咬上一口,糕皮軟Q,內餡香甜,既可供人充饑,又可供人解饞,好滋味叫人難以忘懷。相傳它的由來,與清末名將的左宗棠有關。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陽人,是道光年間的舉人,「湘軍」的將領,清朝後期著名的大臣,曾參與平定太平天國、捻匪、陝甘回變和收復並建設新疆,戰績顯赫。另積極推展洋務:創辦「福州船政局」、「求是堂藝局」,奠定近代中國造船、航海人才的基礎;創辦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的「蘭州機器織呢局」。官拜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74歲時病故於福州,諡號「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西元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此後中土戰事連年,民不聊生。1842年簽定中英「南京條約」,更凸顯清廷腐敗無能。1843年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會」,組織迅速擴大。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起事,同年攻克永安,宣布國號為「太平天國」,自立為「天王」。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建為首都。後因太平天國諸王的內訌,導致太平天國滅亡,1864年洪秀全服毒自殺,得年52歲,14年的太平天國革命功敗垂成。

約在150年前,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入侵福建時,左宗棠率領清兵前往平定,為了使軍隊不騷擾民眾,又可快速吃飽,增強作戰力,他就想個法子,把包捲大蔥、沾辣椒的傳統「鹹麵餅」,改用福建盛產的蔗糖和花生碾碎成粉後,撒在烘烤後的鬆軟煎餅上,經對折、切塊後變成甜食的煎糕,如此一來,士兵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容易入口飽食,戰力倍增,攻無不克,終於平定了太平軍的動亂。於是這種煎糕就在福建流傳開來,最後還成為當地美味、價廉的小吃。

光緒九年(1883年)左宗棠再次誓師福建,他指派王詩正組軍登入台灣,以對抗在台南的法軍,於是「滿煎糕」也隨著王詩正的部隊傳入了台灣,而台灣人改稱它為「麵煎餅」。台灣的「麵煎餅」,有甜、鹹多種口味,甜的有花生、紅豆、奶油、芝麻、黑糖等口味,鹹的有蘿蔔絲、高麗菜、起司、蔥味、肉鬆等口味,不僅承傳了福建的傳統「滿煎糕」,更把它加以創新、發揚光大。

「滿煎糕」也隨著福建人移民而傳入了南洋,而檳城人改稱它為「曼煎糕」或「慢煎糕」;而怡保人改稱它為「大塊麵」;而新加坡人改稱它為 「麵煎糕」或 「米煎糕」;而吉隆坡的廣東人改稱它為「煎燶包」。縱使各地區對它的稱呼叫法有所不同,但是它的食用方便、美味、價廉的特性,在擄獲當地居民的味蕾時,永遠攻無不克。@*

相關新聞
【美食典故】樂觀開朗的棺材板
【美食典故】靈活變通的刀削麵
【美食典故】今生無緣的腐竹糖水
【美食典故】靈光乍現的來不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