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丹青艺术发源于中国古老的半神文化,其艺术风格与精神,展现了绘画深奥的内涵,也造就了各朝代的文化特质。
五代、宋前期绘画衍生自唐朝,技法、观念趋于完备;山林文学与自然山川的体验,深深影响了中国山水画。
到了元代,神灵劝诫题材渐少,人物画日益兴盛,这些人物画作仍散发着一种高洁、脱俗的气息。至明末徐渭,不满世俗、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以夸张手法所作之作品,在绘画史上留下了嘲弄的一笔。
初唐薛稷画鹤享誉画坛,开启了花鸟画科与花鸟画家兴起之契机;尔后有擅画马的曹霸、韩干、陈宏等;中唐后,出现了擅画花鸟翎毛与人物画的画家周昉,其人物仕女形象以“丰肌秀骨”著称,为唐人审美的典型。
北宋山水雄浑丰实 南宋空灵遐思
五代和宋前期的绘画,延续、衍生自唐朝。绘画技法、观念趋于完备,加上山林文学、生命观和对自然的体验,对中国山水画的演进有着极大影响力。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代表人物,以北方山水为题材的有梁荆浩、关仝,北宋范宽、李成和郭熙;和南方以山水入画的南唐董源、巨然。
在画面构图方面,五代北宋采丰碑式构图法,之后发展到两旁的大山大水,顶天立地,气魄雄伟。皴擦出的山石具质感、量感,体现出一种“丰实”之美。郭熙提出“三远”说,显示出当时对空间的认识更加成熟。南宋因所处地域为江南,山水画作里多了一分朦胧空灵,画面大幅留白;内容多为山的某一角落,或者一片浅滩,或一道渡口,这种布局以马远和夏圭做得最完备,因而有“马一 角”、“夏半边”之说。
花鸟院画 徐黄二体
五代花鸟画有所谓“徐黄二体”,原是指南唐徐熙和前蜀黄筌,因画风之殊,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中,将其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宋初画院对画作的品评即以“黄家富贵”为准则,后有画风倾向徐熙的画家崔白。
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宋代画家都有着新鲜的创意。《清明上河图》此幅巨型风俗画,画风细致、淳朴;全图共分三段,从右至左,由郊外到市区,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繁荣的景象。着色淡雅,虽意境并不深远,与以往重视精神境界的艺术,品味有所差异,然而壮观的场面、细腻精确的画风,仍令人叹为观止,且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表现世俗生活的风俗画更加受人青睐。
文人丹青 追寻宁静超然
元代文人丹青艺术独具匠心,把诗、书、画还有雕刻精美的印章融为一体,使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画家、隐士们有了任我游骋的艺术天地。这些艺术珍品的题材多为山水、枯木竹石、花鸟人物等等;布局周致,着色淡雅清新而古朴,颇有复古且超然的精神内涵。
虽然以神灵劝诫为题材的作品在元代变得稀少,但这些文人画家们,仍然有着一种脱俗而高洁的品质。著名画家吴镇的《双松图》描绘的仿佛是画家本人。两棵松树立于天地之间,有着一种傲然超俗的神韵;苍劲而挺拔的枝干互相缠绕,始于中间又在顶部交叉,然后再分开,仿佛表达了作者顽强不屈的精神气慨。
他的另一幅《洞庭渔隐图》以山的一角、宁静的洞庭湖水为主要背景;空旷秀灵的山水汽息油然而生。一个渔翁驶着一条小舟,自东向南悠然而下,万籁俱寂的气氛里增添了鲜活的一笔,两棵秀拔的松树立于湖水对岸,静观山水变化,仿若已成了整幅画的精髓所在。
明代浙派与吴门画派
文人画在明代更为成熟,开始是以戴进为创始人的浙派山水画;和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为先导。这时画家多因社会风气的腐败,摒弃功名,悠游林下,以 诗文、书画自娱。著名画家文徵明,集诗、书、画于一身,为人宽厚大度、品德高尚清廉。代表作《古木寒泉》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幅画有着空旷幽远的气韵,可称得上是绝世之作。
浙派创始人戴进,字文进,号静庵。画作《达摩六祖师像》画面古厚生动,气韵逼真威严,展现了当时达摩师生之间的生活情景。流畅遒劲的线条把人物勾画得栩栩如生。明末的徐渭被称作怪才,他用夸张写意的手法,来表达对世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他这些反传统的作品,在绘画史上似乎留下了嘲弄的一笔。徐渭的画风对“清初四僧”以及中期的“扬州八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画作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同时也表露了对艺术的态度。
另外,著名画家袁江创作的《蓬莱仙岛图》设色古朴鲜润、构图精细;飘渺的烟云环绕着山峰、楼阁、亭台,真有身临其境之感。清初还有遵行古法的六大家,其中恽寿平以没骨法所进行的写生花卉而闻名。
艺术与修炼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各行各业都讲究调息、运气,从事绘画更应如此。中国古人艺术创作的灵感,大都来源于内心的平静与内在精神的修炼。历代国画大师也都是以修心、养性为主。艺术家们在净心、修心中放淡各种欲望,胸怀豁达祥和,艺术境界自然随之升华上来。
如果人们能领悟到真正的艺术应与修炼结合,那么就能体悟到艺术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样看来,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修炼结合起来,是再恰当不过了。@*#
──取材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