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他一生画了三百多幅壁画,并有近一百幅卷轴画被皇宫收藏。民间画工称他为“画祖”,史称“画圣吴道子”。著名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其:“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宋代苏东坡《书吴道子画后》:“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综观中国千年文明中,称得起“画圣”者唯有吴道子。可见吴道子的画在中国历史上具至高地位。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什么样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导致他的艺术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我们看到,吴道子的画有其独特的风格。首先,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吴道子开创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独创的这种“吴带当风”技法,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将其列为唯一的“神品上”,他写道:“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吴道子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对线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称为“莼菜条描”。
吴道子所创造的极富精细变化和起伏转折的“莼菜条描”,此线法最能表现人物的动势和服饰的飘举之感。也是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才能成功地创造这种豪迈奔放、错落有致的绝代线条美。
他探索并使用凹凸的手法来描绘人物面部,使之具有塑像感,富有生气。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等,“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圆光最在后,一笔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在画史上评吴道子壁画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吴生之画如塑然”。许多学者赞叹吴道子的画:“风云将逼人,神鬼如脱壁”。
他还擅长为佛寺人物绘画设置山水背景,“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以抽象写意的笔法描绘蜀道山水,成为山水画独立成体的新变者。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道子的山水画创作对于后世山水范式的开创和确立有肇始之功。
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给予吴道子极高的评价。认为吴道子的绘画“六法俱全”。昔日谢赫《古画品录》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法论,在中国古代提出了绘画理论体系,中国历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物件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物件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盛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都空前繁荣,尤其是在文化中心的两京长安、洛阳,活跃着一大批画家:王维、李思训、李昭道、曹霸、梁令瓒、杨庭光、卢楞伽、张萱、韦无黍、皇甫轸等等都是当世闻名的大画家,更有数以千计的画工生息在民间。画坛之盛,群芳汇集,蔚为景观。在这种文化氛围丰厚的一代天骄和丰盛的艺术土壤里,吴道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西域外来的种种画风在吴道子这里兼容并聚,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画风。但是历代艺术大师往往都有与天地造化同工的美德,也具有继承古今艺术的能力。学者们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兰叶描与吴道子的“莼菜条描”有一脉相承之处。
吴道子是一个修炼人,《唐朝名画录》记载,吴道子常随身带一本《金刚经》诵读,他少年时被一个老僧收留在庙里跟随老僧学画,应该属于佛家修炼人。因为吴道子是一个修炼人,修炼赋予了他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修炼人,他所创作的艺术对人生及宇宙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吴道子说:““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从他所谈画理,可见吴道子的绘画是基于超越于凡尘的更高精神境界,故能“脱落于凡俗”。
无论是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还是卷帙浩繁的历代典籍,对吴道子都评价颇高。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对吴道子作品的评价,历来都没有争执,众口一词地倍加推崇。我们今天研究他的绘画和技法,也都能从中领略大师的绘画精神,探寻美的足迹,从中受益。
资料来源:
汤垕《画鉴》
董逌《广川画跋》
《历代名画记》
《唐诗纪事》
《太平广记》
《唐朝名画录》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