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著名古塔之三十二

世界僅存18座捨利塔之一─阿育王寺捨利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110
【字號】    
   標籤: tags:

「捨利」,是梵文的音譯,通常意指佛陀的身骨遺物。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之後,靈骨中有許多明亮晶瑩、擊之不碎的堅固之物,分別有白、黑、赤三種顏色的骨捨利、發捨利、色肉利。

當時,古天竺諸國的國王達成將捨利分成8等份的協議,分別由八國建塔供奉。這就是「捨利塔」的起源由來。目前全世界僅存18座存放釋迦牟尼捨利的佛塔,中國擁有兩座,一座在北京的西山,另一座就在「阿育王寺塔」中。

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其皈依佛教,弘揚佛法,用釋迦牟尼真身捨利建塔,一共建造了八萬四千塔,供養釋迦佛捨利,分佈於南贍部洲各地。傳說,阿育王建造佛陀捨利塔時,得到藥師佛鼎力相助。

阿育王將佛陀捨利聚攏,摒除一切雜念,誦念藥師佛心咒十萬遍後,十二藥叉明王施展神通,於一剎那間,將佛陀捨利送往世界各地,一日夜建塔八萬四千座。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捨利塔。因系阿育王下令建造,故俗稱「阿育王塔」。

「阿育王寺」位在浙江省鄞縣寧波市寶幢鎮,座落於阿育王嶺墩、鄮山之麓,面對玉幾山。翠崗蜿蜒,群陵起伏,左瓔路,右寶幢。佛家稱為「六殊勝八吉祥地」,是以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捨利」享譽中外的佛教勝地。

「阿育王寺」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西於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國內現存惟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為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也是禪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阿育王寺」建築規模恢宏,佔地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368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600多間,佔地面積124113平方米。

寺整個寺院依山而築,建築結構莊重古樸,集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園林之大成。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合一體,山因寺而增輝,寺為山而添色。

傳說,西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山西僧人慧達禪師(原名劉薩呵)雲遊至此,忽聽地下傳來震耳鐘聲,從地下湧出一座寶塔,其塔非金玉銅鐵所鑄,又非岩石而造,呈作紫黑色,十分奇特。此塔傳為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

據史載,東晉義熙元年(西元405年),為保護這一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安置佛捨利,並建築一所禪堂。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西元425年),又建三級木塔,並開始創建殿宇,使寺廟初具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西元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廣利禪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屢廢屢興。現存寺廟建築是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住持法鐘所重建的大雄寶殿,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額。

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增建房屋百餘楹。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又募資興修。光緒十一年至二十九年(西元1885年至西元1903年),重新修建90餘間,築圍牆,植松柏。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重修大殿。

「阿育王寺」尤以供奉捨利塔的捨利殿最為莊嚴,捨利殿始建於1678年。殿面闊5間,高15.3米,石雕重簷歇山,簷間方形額,上舖黃色琉璃瓦蓋頂,整個建築金碧輝煌璀璨、富麗堂皇。殿正中是高約7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木塔亭,木塔內置有傳為劉薩呵當年拾來之塔。塔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塔呈紫黑色,塔身四方形,四面空虛,上有露盤,內懸寶鐘,鐘內有供奉鎮寺之「寶捨利」,佛光閃熠。

塔身四面各雕刻一則佛本生故事:薩棰王子變、捨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據說,從塔孔中可窺見舍利子為一暗紅色小珠。因所窺視角度不同,所見色彩有紅、黃、灰等。石塔後面供置長約4米的釋迦牟尼佛臥像。

寺內有兩元塔,一在東側育王山崗上,稱上塔,晉太康間(西元280年至西元289年)始建,北宋慶歷六年(西元1046年)重建,南宋紹興十二年(西元1142年)復葺。明正德間(西元1512年至西元1517年)住持廣福募資重修,即今形狀。一在西側山下寺西外,稱下塔,唐開元間建(西元713年至西元741年)。危素《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新之,始工於元至正廿四年(西元1364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

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高36米,六圍簷宇,是寺內最古的建築。為浙江省內僅存的元塔。每層置腰簷、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腰簷用疊澀、斗拱相結合的方法出挑,每面倚柱柱頭舖作間用兩朵,與柱頭舖作同為五舖作。簷角用發戧起翹。平座表層舖石板。塔內砌體分層,磚梯盤旋而上,直通第七層。塔剎分兩段,下部呈圓錐形,上部為寶瓶,這是浙江元塔通常採用的形式。

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現存唐、宋、明、清、民國及現代碑刻共58塊。殿內正中上懸豎額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捨利殿》。有唐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萬齊融撰),唐貫休畫十六羅漢石刻、宋狀元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宋蘇軾撰書《宸奎閣記》碑最為珍貴。

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至今仍懸掛於捨利殿。其他有董其昌、梅調鼎、章炳麟等近代名家書寫的碑、匾、楹聯、銘志近百件。

寺後側壁有唐代畫的石雕「四大天王」以及法堂兩側壁上磚雕的「十六羅漢」,其神態逼真、氣韻傳神、豐富多姿,系清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按北京皇宮模式建造。西元1916年又重修捨利殿。藏經樓珍藏雍正版《欽賜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和日本藏經院編《日續藏》民國影印本等珍品,合稱「三藏」。

(本文摘編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卻極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建築,是中國偶數層古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階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為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台基四周設有石欄,欄的四角有望柱,柱頭有雕刻的石獅像。
  • 中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中,有兩座以大小分別,且都以「雁塔」為名的,西安市 」大小雁塔」,其不僅是全國著名的佛教古塔建築,在世界上也頗具名氣。」大雁塔」是唐高宗在位時修建的。 相傳是唐玄奘自印度(天竺)取經回來後,仿印度雁塔樣式修築的,故名為」雁塔」.................
  • 在杭州西湖之南,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山上。五代後梁開平五年時(西元911年),在此處掘得一枚大錢,當時吳越國王錢弘認為此處是個吉祥寶地,即下令建造「大錢寺」。北宋年間,吳越王應延壽、贊寧兩位和尚之遊說,為鎮服洶湧的錢塘江潮而建造佛塔.................
  • 「嵩岳寺塔」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北、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岳寺」內,登封人慣稱它為「大塔寺」。嵩山,是我國古代建築精粹彙集之處,其中的244座古塔中,位居長老地位、被稱做「華夏第一塔」的「嵩岳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簷式磚塔』。
  • 素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的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少室山之北。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初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西元 495年)。唐初,因助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有功,後來李世民大賜莊田建寺院,遂使少林寺成為第一名剎,當時有僧徒千餘人,僧房五千餘間。高僧眾多,大師雲集。
  • 「定州塔」有「中國寶塔之王」美稱,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
  • 福建省福州市東南部,海拔925米的「鼓山」,因山巔有巨石如鼓,每逢風雨之際,顛簸激盪有聲而得名。位於山腰處的「湧泉寺」,前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風景秀麗,為福州五大禪寺之首。相傳因寺前有一口「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有「三寶」(陶塔、雕版、血經)、「三鐵」(鐵樹、鐵鍋、鐵絲木),非常獨特珍貴,價值連城。
  • 「廣勝寺」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東北十八公里的霍山南麓,也是著名「霍泉」的發源地。寺創建於東漢建和元年(西元147年),初名「俱盧捨寺」,又名「育王塔院」,唐代改為「廣勝寺」。大歷四年(西元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西元1303年)發生地震,全寺毀壞後重建。所謂「廣勝」,就是「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之意。
  • 「白塔寺」就是坐落在北京阜城門(明代稱平則門)內大街北側的「妙應寺」之俗稱。因塔身通體皆白,故俗稱為「白塔」。「妙應寺塔」除塔頂為銅製之外,全部以石砌而成,外表貼磚,並塗刷白堊粉飾,光潔如玉,故又稱「玉塔」。銅製塔頂呈顯金色,與塔身顏色金白對比,看來氣氛崇高聖潔。全塔比例勻壯,氣勢雄渾。
  • 一座與山東臨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為「四大叢林」之一的「棲霞寺」,是江南著名的古剎之一。位於江蘇南京東北17公里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又名「攝山」。南朝時代,山中建有一座「棲霞精舍」,因而得名。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西元489年),是當時的隱士明僧紹,將住宅捐給交往密切的法度和尚改建為佛寺的。唐高宗時更名為「功德寺」,增建殿宇樓閣40餘間,極為壯觀宏偉,成為當時江南最大的佛寺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