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的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少室山之北。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初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西元 495年)。唐初,因助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有功,後來李世民大賜莊田建寺院,遂使少林寺成為第一名剎,當時有僧徒千餘人,僧房五千餘間。高僧眾多,大師雲集。
「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的簡稱,意指為墳墓,流傳到中國後,則專指僧人的墳墓。「塔林」,是該寺歷代高僧的墓地,因塔的數目眾多,散佈如林,故名」塔林」。寺中高僧、法師圓寂之後,將其屍骨或骨灰放入地宮,地面上以磚或石材來造塔。久之則形成了少林寺的一大特色─「塔林」。
少林寺塔林位於寺西約300米之處,從唐貞元七年(西元791年)到清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歷代墓塔有228座,佔地面積19906.27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面積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建築群。當年建築塔林總數,究竟多少,至今尚不清楚。有些塔由於年久遠,人為或自然的破壞,當前所剩下的還有200多座。其中隋、唐塔各一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6座、明塔140座、清塔10座。其它塔的年代不詳。
塔內一般安放高僧的遺骨或生前衣缽,也有些建成「身骨塔」和「衣缽塔」的型式。按照佛教葬儀禮規,寺僧圓寂後,佛徒們根據其佛學修養、佛教地位、僧徒多少、威望程度以及經濟、佛德及時代特點等條件而修建其塔,建造層級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形制層級,刻石紀志,以昭功德。
塔體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浮雕。塔的層級,從一級到七級不等,都是單層,其中以三層、五層為最多,其中也有一些塔做成七層或九層。即世稱「七級浮屠」高度都在15米以下,大都有塔銘和題記。
塔的造型有圓形、柱形、瓶形、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錐體、瓶體、喇叭體、直線形、拋物線形,等不同形狀的墓塔,可謂千姿百態。還有獨石雕刻、磚石層疊的,有磚塔、石塔和磚石混合塔。造型有「單相塔」、「單層密簷塔」及各式各樣的「喇嘛塔」。 其中以方型為和磚塔為最多,亦有用整塊岩石鑿雕而成。這些磚石結構的墓塔,以「密簷式塔」和「樓閣式塔」為主,形體多樣,造型奇特,堪稱古塔藝術之博物館。
在這些方形塔之中,都設計一個一至兩層高的基座,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額」,標識塔主名號,有的塔後還有「塔銘」。 因為在第一層之中須要安設一個塔門,通常塔身第一層都設計的比較高。德高望眾的高僧,特別在塔門處設立石碑,石碑的表面都十分詳細地記載刻有:大師的姓名、籍貫、生平事跡,嗣法傳承、立碑人及建塔的時間等內容。大多有精美的雕刻或圖案花紋和題記,記載著高僧的功德。其中,「照空和尚」的塔銘,是由當時少林寺首座日本沙門邵元撰寫的。
塔林中著名的塔很多,有建於唐代貞元七年(西元791年)的「法玩禪師塔」、宋代的「普通塔」、元代的「裕公塔」、明代的「照公塔」和「小山和尚塔」等。 塔林,可說是集歷代古塔形式、雕刻與書法之大成,是研究中國古代磚石建築史、雕刻、書法、藝術史和宗教史的珍貴寶藏。
(本文摘編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