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

「黃春明作品全集新版」討論會回顧

人氣 5
標籤:

  揚名國際的台灣作家黃春明,曾經於2009年1月1日應邀在「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作專題演講,與會筆友深切體會黃先生作品及其草根運動洋溢的人道關懷以及對「真善美」的執著。5月間,欣聞「黃春明作品全集新版」將於同月28日正式推出,因此筆會特別準備了一個討論會。

  6月13日星期六,筆者與先生吳耿志以主辦人身份在家宅迎接20位有備而來的書友。筆友們午間陸續抵達後便分聚數處用餐交談。八本文集,加上一本「黃春明文學論集─泥土的滋味」陳列於交誼廳一角。筆者在去年底寫了散文「黃春明的世界」,文中曾將他的風格與中國作家魯迅稍作比較;這天,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 彷徨」、「阿Q正傳及評論集」,亦陳列其中。

  八本文集分別為「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沒有時刻的月台」、「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黃先生的作品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茲綜合如下:1956至1966年,以書寫個人經驗為主、具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如「男人與小刀」;1967年後,台灣農村受資本主義經濟浸融而崩解的主題,如「鑼」;及,透過城市生活揭發本地人拜金崇洋、外來強權傲慢腐化的現象,如「莎喲娜啦‧再見」;1986年以後的關懷老人系列,包括「放生」等。

  聚集一堂的目地,豈是在評論家眾說紛紜之餘再添一筆?我們珍惜的是朋友們藉著共同閱讀、相互激盪而彙集的能量以及表達辯證能力的培養。好比圍著一起創作一副現代風格的水彩畫,由一些對題材早有涉獵的的朋友先擲下一大塊色彩,其他比較忙、或對書本比較生疏的的朋友,就邊學邊玩。

  筆會這天的情形也是這樣:由會長林興隆以及「聖恩教會」的創會長老劉照男兩位前輩集中火力在後期作品「放生」一書;其次黃翠瑩引介「我愛瑪莉」「小寡婦」「莎喲娜啦‧再見」三篇中的代表人物;陳洋明帶來一些黃先生的生平典故。畫面有了基本結構,只等旁邊耐心等待的朋友們趨前賜一筆。在座除了三位羅傑斯大學的年青朋友,尚有多位紐澤西同鄉,幾乎個個都分享寶貴的意見。

  大家對「作家的使命在作品脫手後就完成了」這點有熱烈的討論與共識:讀者在閱讀的過程會加入自我的價值創造,若作家本身已將作品解釋過,等於把它的多種可能性說斷了。有人看不出黃先生某些作品所欲傳達的信息,認為是美中不足;但也有人認為不必刻意尋找信息,空間、場景、人物及故事本身所賦與的豐盈感同樣寶貴。一些人認為,作家若只著力於小人物的故事,難免就錯過了知識階層較關心的主題,而這些往往是較有深度的素材。

  筆者聚會之後無意中讀到的「屋頂上的番茄樹」一文(見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對上述這點有所交待:原來,黃先生也曾強迫自已嘗試新方向,可是思路總被在鄉下的所見所感打斷了;「所謂小人物的他們,為什麼在我的印象中這麼有生命力呢?」,而所遇見的知識份子,則是令他失望、甚至洩氣的居多。

  「第三世界鄉土故事的天方夜譚—行影孤單漸行漸遠的說書人黃春明」,徐秀慧女士這篇收集於「黃春明文學論集─泥土的滋味」一書的文評,在多篇的論述中獨獲我心。筆者認為:當雲霄飛車將人類帶到未可知的未來,也許有朝一日散居各方的台灣兒女,會想念一個記憶中曾經存在過的世界,它,不是凝固在龐貝廢墟裡,而是以幾近完美的面貌保存在黃春明的作品裡。

  時間瞬時飛逝,下午五時,拍了團體照,一場極溫馨、充實的「黃春明作品全集新版」討論會圓滿的結束。(//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大紐約區台灣人筆會年會增加人文探討
周美青走訪宜蘭傳藝中心 
黃春明出版作品集  看海的日子將拍續集
近期新澤西州多城鎮自來水出現異味 原因尋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