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龍:生活中的對話——中國經濟落後問題

肖龍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14日訊】閒聊中,說到中國為甚麼不能講人權,為甚麼不能搞民主的問題,有朋友解釋說:中國經濟還很落後。我問他:依你之見呢?他說等經濟發展了再說。 我說依我之見,只要是共產黨佔據著中國,中國的經濟就發展不了,因為共產黨的宗旨是確保中國經濟落後。

他問我此話怎講?我說:自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止,中國經濟不但從未有過發展,相反卻走到了崩潰的邊緣。而這期間中國共產黨一直為鞏固它自己的統治地位忙得不亦樂乎,甚至不惜以破壞經濟為代價。經濟走到崩潰的邊緣,而它的領導地位卻空前鞏固,這就證明了共產黨的宗旨是確保中國經濟落後。

中國經濟落後,不是共產黨不懂經濟,也不是中國有甚麼特殊的國情,要說中國有特殊國情,那就是因為中國有共產黨這麼一個國情。共產黨故意這麼做,是為穩固它的統治地位所實施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

我們知道中共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要領導一切」、「黨的領導地位不能被動搖」。中共一切工作的努力方向是:確保全體國民缺衣少食。也就是確保中國人既不能輕易餓死,又不能讓他們通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獨立生存。

理由很簡單,凡是能夠通過自己辛勤勞動養活自己的人,自然不需要他人的施捨,更不會仰他人鼻息生活。這樣的人民是最「不聽話」、最「不聽黨話」的人民。因此,令全體國民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是中共長期堅持不懈地奮鬥目標。

實現共產黨這一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個改造的直接結果是打掉中國人的飯碗。打下的糧食,共產黨它奪走,這叫「共產」。一切土地、工廠、礦山歸國家所有,掌握在共產黨手中,要想勞動,必須黨同意,這叫「公有制」。奪下國民手中的飯碗,斷絕勞動者「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自然環境,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

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農民是無產階級政權的堅強後盾,但他們沒有飯吃,誰要想活下去,誰要想有口飯吃,就必須喊「共產黨萬歲」,必須承認,飯是黨給的,否則就餓飯,不信你不為五斗米折腰。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共產黨的注意力就放在了浪費和糟蹋這兩件事情上了。浪費是指浪費勞動力資源、破壞關乎老百姓生活的生產能力。瞎指揮、外行領導內行一直是中共浪費中國勞動力資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糟踏是指糟蹋財富。中國人民勤勞而又勇敢。儘管中共不斷浪費勞動力資源,破壞生產能力,不讓中國人吃飽。但是,憑著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仍然創造著巨大財富。面對如此巨大財富,中共除了保證自身統治所必需的外,富餘下來的財富,一概想辦法糟蹋掉,這是中共的一個基本原則。其手段包括有:

第一,以發展軍工、發動戰爭為藉口糟蹋財富。朝鮮戰爭、對印戰爭、對越戰爭等等。79年對越戰爭中,一顆炮彈就是當時一個中等家庭一年的收入。而對越戰爭中所用的彈藥,居然是十數年前的庫底子。大量囤集軍糧。當年產的新糧食被作為戰略物質囤集下來,而數年前的陳糧拿出來賣給老百姓吃。

第二、無償援助外國,無論受援國是窮是富,只要對方接受,一概援助。

第三、拒絕日本對中國的戰爭賠款。共產黨的意思是,中國自己的財富還糟踏不過來呢,豈能再弄那麼多財富來,這不是給共產黨糟蹋財富增添困難嗎。

第四、加快對前蘇聯的還債速度。蘇聯擔心中國老百姓太苦,希望二十年還清債務,而毛澤東偏偏要三年就還清,其宗旨還是要保證中國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

我朋友說,就算共產黨過去是在糟蹋財富,可文革結束後,共產黨已經改正過去的錯誤,不再糟蹋財富了。

我說,它那是在新時期換了手法了。比如:由於農村實行承包制,農村經濟有了大的起色。因此所產生的巨大財富被共產黨拿去換回來外國的破銅爛鐵、洋垃圾,為了掩蓋其糟蹋財富的目的,美其名曰這是「交學費」。為了使這種浪費更具有合理性,鄧小平居然要「摸著石頭過河」,致使許許多多不該干的、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情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下,繼續著驚人的浪費。其實我們中國人不傻,有的是能人,搞經濟哪裏就用得著摸著石頭過河。

有人看不慣中國貪污腐敗現象,指責共產黨治理腐敗無能。其實這是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糟蹋人民血汗的新手段。比如,2004年一年公款吃喝就幹掉了3700億,比2003年的2000億增加了1500億元,這是共產黨有意培養腐敗。如不這樣,共產黨還要另想其他糟蹋財富的辦法。中共歇斯底里地對待法輪功,耗費四分之一的財富,其中就包含著這樣一個目的。

有這樣一個共產黨霸佔著中國、糟蹋著中國,我們的經濟怎麼能不落後?用你的邏輯,等中國經濟發展了就可以搞民主了,照這樣下去中國怎麼可能搞民主?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選購跑步機等健身器材  有檢驗標示可供參考
台灣去年前11月能源供給增2.48%  消費增2%
「債留台灣 錢進大陸」逾2000億台幣
台經建會:自貿港業者委外加工  行政作業簡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