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性「有毒、無毒」的區分,始於東漢時期。但是,直到現代,我國對有毒中藥的概念尚無統一定論,藥物有毒無毒,大多依據歷代本草學記載。我們大致可以這樣認為,凡是藥性項下記載「大毒、有毒、小毒」的,皆可視為有毒中藥,其餘可劃為無毒類。
近幾年人們對中藥的關注逐漸多了起來。許多人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就連臨床醫生有時也認為無毒中藥可以放心使用,即使開具處方時,多用些劑量也無所謂,於是會在治療疾病時,加大劑量以圖速效。
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中藥並不是和人們想像的那樣絕對安全。隨著藥理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不少被視為無毒的中藥也含有毒性成分,如若應用不當,就會導致中毒。研究表明,葶藶子含有低濃度的強心苷(如七裏香苷等),在大劑量時可出現強心作用,古代醫者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本草正義》載「……葶藶性急,病涉虛者,殺人甚捷,遂令俗人不辨是否,畏之蛇蠍」。由此可見,即使像葶藶子這種強心苷含量較低、相對比較安全的藥物,也不能輕易使用。
中藥單味藥本身就是一個複方,含有多種有效成分,當用量超過正常劑量時,所含毒性成分便可能達到中毒劑量而產生中毒現象,嚴重者還可致命。例如:活血調經藥茺蔚子,常用量為6~10g,含益母草素,若大劑量使用可麻痹中樞神經,抑制呼吸。有報導,服食20~30g後即可於4~10小時發病,症狀為突然全身乏力,下肢不能活動而成癱瘓狀態。
又如清熱燥濕藥苦參,常用量為3~10g,現代藥理研究其含有多種生物鹼活性成分。若內服量過大會產生毒副作用,據報導內服每劑30g時,具有中毒危險,出現頭暈、流涎、四肢麻木走路不穩等症狀。
潤腸通便藥火麻仁,由於所含蕈毒素、毒蛋白等成分,也易引起蓄積中毒,在治療孕婦、老年人虛性便秘時,此類情況更易發生。諸如此類,不僅僅是益母草、苦參等,就連我們認為具有補益作用的人參、三七,也有引起不良反應的相關報導。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過分趨及一面,就會導致片面性,研究中藥也不例外。藥物治療疾病的本質是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導致的偏性,在選藥組方時,我們應當更多更清楚地去瞭解中藥,這樣才能做到安全合理用藥。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