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北京高校競選活動簡介

胡平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9月16日訊】今年,中國將舉行縣區級人民代表換屆選舉。作為當年北大人民代表競選活動的參與者,我這裡講那一次活動的情況作一簡要介紹,想來對關心中國基層選舉的朋友們不無參考價值。

1980年,根據新的選舉法,全國各地舉行了縣區級人民代表直接選舉。需要說明的是,全國各地的選舉並非同時進行,而是有先有後。北京地區的選舉日期被安排在後邊。北京屬下各區縣的選舉也不是同時進行,高校雲集的海澱區又是北京地區被安排在後邊的。

當時,各地都有不少人毛遂自薦,首開競選之風。主要是高校裡的大學生,也有工廠的工人。記得那年暑期我回成都探親,就聽朋友們講起成都和重慶一些高校的學生競選活動。其後不久,《中國青年報》正面報道了上海復旦大學的競選結果。湖南師院的競選活動一度受到校方阻撓,有數千學生走上街頭示威請願,還有人赴京告狀。

北京高校的選舉雖然是從11月才開始的,但早在9月初,原來民主牆的一批民運人士就開始串聯,準備在行將到來的選舉中一顯身手。在選前的串聯和準備中,陳子明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北京十幾所高校,陳子明積極介入的就有八、九所。當時陳子明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他本人也出馬競選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人民代表並順利當選。陳子明的妹妹陳子華則參加了她就讀的北京商學院的競選。在北京高校的競選活動中,不少參選者是民主牆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如陳子明、王軍濤、李盛平、房志遠、姜漁和我;其中有的還是四五運動的參加者。從四五到民主牆到競選可謂一脈相承。

北京高校的競選活動有三大特點。一是參選人數多。根據《開拓--北大學運文選》一書裡的統計,北京十三所高校的學生代表名額有十幾二十個,出馬角逐的學生多達78人(其中有6名女生);競選者們舉行講演會答辯會座談會,貼大字報印傳單印小冊子。不少競選者還組織了自己的競選班子,競選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二是選民熱情高,絕大多數學校的投票率都超過90%;大字報前,觀者如堵;演講廳內,人滿為患。在食堂在宿舍,同學們都熱烈地爭論選舉中的各種問題;有些同學還自發地建立了幾家中立組織,發表新聞和評論,進行各種民意調查及統計,發揮了媒體的功能。三是競選議題深入廣泛,同學們都知道區區區代表的選舉並沒有多大意義,因此,他們對區人民代表的相關議題並沒有多少興趣,對有關學生的具體利益的問題並沒有多少興趣,大家更希望借競選的機會表達自己對天下大事的看法。大多數同學關心的熱點始終是中國的政治,中國的改革,中國的自由民主。

由於參選人數太多,很多學校先進行了一次預選,得票多的獲得正式候選人資格。十三所高校中共有20個學生成為正式候選人,最後有 8位學生正式當選。需要說明的是,按照當年的選舉法,候選人必須獲得全體選民過半數的選票才能當選,很多候選人獲得的選票超過了參加投票的選民人數的半數,但是比起全體選民的人數的半數要少百十票,結果就沒當選,留下了七、八個學生代表的名額空缺。應該說當年選舉法的這條規定是不合理的。眾所周知,在很多老牌民主國家,參加投票的選民有時還不到選民總數的一半,按照上面的規定,一個候選人哪怕得到了所有參加投票的選民的票數結果卻仍然選不上,豈不荒唐?後來的選舉法對這一條作了修正。後來的規定是,只要參加投票的選民人數超過全體選民的半數,選舉就是有效的;候選人只要 獲得參加投票的選民過半數的選票時,就算當選。如果獲得過半數選票的當選代表的人數少於應選代表的名額時,不足的名額可以另行選舉;另行選舉時,候選人以得票多的當選,只要得票數不少於選票的三分之一就行。毫無疑問,修正後的規定更合理些。如果80年實行這條規定,當選的學生起碼會增加七、八個。但是,修改後的選舉法去掉了候選人可以自己宣傳自己這一條,這就為當局打壓競選活動留下可乘之機。固然,從法理上講,法無明文禁止者即為允許,因此候選人照理說還是有權利自己宣傳自己的。

80年北京高校競選活動並非一帆風順。北京市委曾下達內部通知要求學生黨員不得參加競選。不過這個通知遭到強烈抵制,到頭來仍有不少學生黨員參加了競選。競選活動也觸動了中共最高層,有的領導人批評我們搞自由化,向黨奪權。好在當年的大氣候還是比較開放的、寬鬆的,當局還不至於公開否定和壓制,只是到後來對個別競選的同學”穿小鞋”--例如我就有兩年之久不給分配工作。但總的來說, 80 年的高校競選活動是相當成功的。 我們知道,當時的大學生是最特殊的一批大學生,他們是在經過了文革十年浩劫之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小的只有十五六歲,大的已經三四十歲,幾乎是兩代人。他們的經歷和背景也非常複雜多樣。這次競選活動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校園之外。也正是通過這次競選,大學生作為中國民主運動的一支基本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原載《人與人權》2006年9月號(//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平﹑鄭義:由唐山地震看中共的罪行
胡平:軟力量與專制主義
胡平:陳爾晉和他的《特權論》
胡平等發表對台灣民主的殷切期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