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媒體靠敲詐發財曝光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1月25日訊】《鄂東晚報》報社全體上下,從主編到記者到校對員,一律以“創收”業績論英雄,報社還為此頒布了詳盡的創收計劃。但是由於晚報內容水分太多,在讀者中不叫座,給報社人員的創收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有些記者為完成創收任務,拿到應得的工資,別無他法,只有敲詐勒索。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自2003年以來,《鄂東晚報》報社內部達成以曝光當事方醜聞的方式強拉廣告的默契。為此上下通力配合,形成了一條報社領導──記者──受要挾單位的“媒體腐敗食物鏈”。

“最近生意怎樣”,一段時間以來,這已成為《鄂東晚報》的記者們心照不宣的打招呼用語。“生意”而外,另一個職場常用語是“辦案”,“寫好稿後,把被曝光單位的領導挨個叫進來看稿,看著他們的臉色由不悅到震驚到害怕,我們一言不發,等著他們主動懇求放他們一馬,那情形就跟辦案一樣。” 陶志東說。

“做生意”與“辦案”成為整個報社上下互動默契配合的通行做法,始於2003年初。  
2003年2 月,《鄂東晚報》主張“創收第一”的新領導上台伊始,恰逢教育部大力整治中小學亂收費。與以往不同,此次整治相當嚴厲,甚至導致的個別校長掉了烏紗帽,這讓《鄂東晚報》一些人嗅出了絕佳的商機。整治亂收費的文件一公布,報社馬上全體動員,部署了一次絕無僅有的“以打擊亂收費促報紙創收”的特別行動。報社先將黃岡市轄下的十個區縣分成幾個“片”,再由十幾名記者組成幾個“行動小組”,按“片” 索驥。

接下來是制造輿論氛圍,在行動的前一天,《鄂東晚報》的頭版和二版專門刊登了嚴禁學校亂收費的相關文件及新聞,然後十幾名記者同時出發,帶上頭天的《鄂東晚報》和一疊空白發票奔赴各自的“戰場”。各組到達目的地後,接下來的操作程序大同小異:先找賓館住下,然後確定目標學校,分頭採訪、收集証據,回賓館迅速寫好稿子,再電話通知學校校長過來看稿子,討價還價,成交後給發票卷款走人。“在行動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接到老總的電話,詢問進展,並向我們通報其他組的好消息,在這樣的‘鞭策’下我們終於取得了好成績”,陶志東和他的同事們說。三天後,他們這組帶著3.5萬元回到報社。按報社規定,每上交1萬元記者們即可當場提成2500元。此役戰果頗豐,十數天內,報社共“創收”近20萬。之後雖不再統一行事,但單個行動一直沒有斷過。
 
有一份堪稱經典的發稿簽在報社內部無人不知,其內容是“以本報內參形式報家寶總理、周濟部長”。而事實上,《鄂東晚報》的內參最高只能到達黃岡市委一級。

報社的做法固然匪夷所思,受要挾單位的“逆來順受”也令人側目。面對公開曝光的威脅,幾乎所有的校長都選擇了花錢消災。只有英山縣教育系統因為實在拿不出錢,最後被見報,成為那次集體行動的惟一例外。而學校接下來又會把這些錢轉嫁到學生頭上,另立名目收費,實際上是廣大學生被迫充當著這一食物鏈終端利潤制造者的角色。

在全體動員、上下配合的努力下,創收活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隨著一篇篇曝光稿轉換為一張張訂報單和廣告發票,至2003年年底,《鄂東晚報》發行量和廣告純收入都翻了一番。甜頭既嘗,報社還想在今年再造“輝煌”。然而,好景不長。 “今年的完成情況大不如去年,一是因為這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各單位被宰過一次就不可能再宰了,全市有錢的單位也就這麼多;二是像去年那樣借整治亂收費而開展行動的機會不可再得;三是敲詐活動引起了上面的注意,並處分了一名記者,大家不得不有所收斂。”一位晚報記者分析說。

2004年5月,晚報駐浠水縣的記者因敲詐被舉報,同時被舉報的還有其母報《黃岡日報》。此事受到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的重視,批示要求嚴查。《黃岡日報》撤消了各地的分站,《鄂東晚報》則開除了該駐站記者,並登報聲明敲詐純屬該記者的個人行為。而就在此前的3月底,該駐站記者還因發行和創收業績突出,剛被報社評為“2003年度先進駐地記者”。這讓不少記者心生兔死狐悲之感,“一旦上面追查下來,報社只會拿記者作替罪羊,把自己的責任推得幹幹淨淨,浠水的這名同事就是前車之鑒,實在令人心寒。”

10月22日, 17名記者和編輯聯名向《黃岡日報》黨組成員遞交了一份辭職信,分管《鄂東晚報》的《黃岡日報》副社長雷電、《鄂東晚報》總編助理楊輝也表示在創收思路的高壓之下,報社人員中確實存在不好的風氣。年底之前報社表示要改革,扭轉辦報思路。報社領導透出要“改革”的口風後,其余15位編輯記者經勸說暫時回到原來的崗位。不過,報社的牆上依然如期貼出創收任務完成情況,仿佛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江蘇寺廟靠抽籤強索香油錢 上上籤約台幣6400
民盟:美對台敲詐軍購  台灣要和平  不要軍備競賽
紐省一名警官敲詐勒索犯人遭調查
巴西媒體再報導華裔羅建中涉嫌行賄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