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孩子入學焦慮 家長要安撫也要放心

作者:童龍
font print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暑假過後新學期開始,車子來來往往聚集在校門口,原本沉靜的校門口,彷彿注入了一股新的氣息。

每次幼稚園或小一新生入學,總是免不了父母和小孩那依依不捨、十八相送的情景,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上掛著兩行淚,哽咽的啜泣著:「我要媽媽」、「媽媽不要走」,我不禁回憶起自己剛進入小學的第一天。

那時感覺學校的環境好陌生,入學前一天我調皮玩鞭炮,額頭帶了傷包著紗布。站在班級隊伍中,感覺自己就像孤立在一個空間,四周雖然吵雜,卻似乎感覺不到四周的人和聲音。好害怕,內心真的感到好害怕,好像自己來到了一個不知名的世界。

記得當時的念頭一直在思索著一件事:現在站在這裡的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動的,簡單的說就是活的,時間也在動。那媽媽呢?媽媽現在站的地方也和我一樣嗎?也一樣在動嗎?也是一樣的時間嗎?也是一樣的太陽正高高的掛在頭頂上嗎?我這裡的時間在動,那媽媽那兒的時間也一樣在動嗎?

所以入學第一天的點名時間我就在這惶恐、不安的心情中度過,連老師叫到我的名字時,我也沒舉手回應,心裡好害怕…… 。

思緒回到眼前,看著那傷心的臉龐,不知那小小的腦袋裡在想著什麼呢?從小就擁有父母的愛,從小就被呵護捧在手心 ,事事都有父母依賴,一下子要跳出這個溫暖的臂膀,獨自去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老師和同學們,心中難免會有所驚慌。而做父母的也放心不下:「小孩一個人可以嗎?」、「一會哭著要找媽媽怎麼辦?」、「他(她)從來沒有離開我」等等憂心也都浮上心頭。

其實在這個時候,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非常重要。父母送小孩到校時,小孩哭鬧、拉扯,父母給予心靈上的安撫後,就要忍下心來離開,不要心疼小孩哭泣。如果放不下小孩,就會攪著心情焦慮,孩子也無法及早適應新環境,加上安撫小孩拖得越久小孩黏得越緊,哭鬧越厲害,也會讓在旁的老師束手無策。

家長不如安心地把小孩交給老師,信任老師。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當父母離開後,小孩看不到父母肯定還會傷心一陣子,但老師適時的用言語、動作或外界的事物轉移注意力,慢慢的孩子就會被新鮮的事物吸引,忘記剛剛的事情,漸漸熟悉融入。所以有時父母放開一小步,將是小孩邁開人生成長的一大步。

開學後的這段時間,小小的心靈似乎也漸漸熟悉了學校、老師、同學的新環境,每天的上學也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現在,那些小小的腦袋裏又在想什麼呢?@*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教育的核心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係。尊重和理性是規矩與愛結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劇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離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這種現象逐年遞增。由於這些孩子缺乏規矩又缺乏愛,心理發展不健全,出現厭世自閉、反社會人格、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現象,最重要的是缺乏愛。這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什麼是敬畏,最後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極端地不尊重。
  • 教養孩子不容易,生活時間安排好,父母會輕鬆不少。
  • 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要理性地給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反覆,是在考驗你設立規矩的界限是否堅定。父母第一次認真地立下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很多父母常捨不得孩子受罰,這是讓孩子失去對規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家長每次看到孩子認錯,就開心地誇獎起孩子,根本沒想到還需要處罰。孩子可以認錯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處罰。
  • 打小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傳統家庭中的家法,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受一次震懾,直到內心產生一根無形的杖而實現自律。
  • 中文的「家法」一詞明確地表達「杖」是象徵規矩、象徵著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傳達兩方面的重要訊息。首先,是規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因為觸犯了規矩。
  • 我對體罰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是對父母來說,有幾項要求。
  •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能否成功地在嬰兒的吃睡上設定界限、建立規律,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智力和行為發展。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個規矩,不僅對寶寶的成長很重要,也會影響父母今後為孩子建立規矩的意識和信心。
  • 有句古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意思是調教媳婦要從媳婦剛嫁進門開始,教育孩子要從嬰孩時做起。但是「嬰孩」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零到兩歲左右都可以稱為嬰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