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見人得失 如己得失

敬纸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康熙庭訓是康熙教導皇子的家庭教育文章,其中不乏智慧圓明,道理深遠的警句。摘錄如下:

訓曰: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云:「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這篇訓的大概意思是:

一個人立身處世,應當時時懷有寬容忍讓之心。看見別人有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應該生起歡喜的心,為別人高興;看見別人有失意困乏的事情,就應該生起憐憫的心,同情他、瞭解他。這種心態對自己實實在在是有益的。

如果一個人總是嫉妒別人的成功,幸災樂禍於別人的失敗,又怎麼與別人共處呢?這樣做雖然對別人沒有什麼損害,卻敗壞了自己的道德。古人說過:「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別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這種心思的人,上天一定會保佑他。

康熙是一位偉大的皇帝,八歲登基,在位六十二年,建立了很多豐功偉績。庭訓之語既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皇帝的告誡,因為將來的皇帝必定是從這些受到皇帝教育的皇子中產生的。那麼從皇帝的角度看這篇庭訓,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作為一國之君,富有四海,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的,他當然是希望天下人都幸福,天下人都富裕。因為民之強弱決定著國家的強弱。民窮則國弱,民富則國強。那麼人民有了得意的事,高興的事,當然國君應該高興啦。

當人民遭遇災難,生活困苦時,國君當然會為之憂心,憐憫百姓,想盡辦法幫助百姓渡過難關。民心才能由此穩定,國家才能由此穩定,這不是作為皇帝最受益的地方嗎?

相反,如果皇帝總是與百姓的意願相反,妒忌百姓的得意事,幸災樂禍於百姓的失意事,恐怕百姓早就揭竿而起了,這不但是在敗壞君王的德行,還在禍亂國家,真是可怕啊。所以說如果君王都能以百姓之樂為己樂,以百姓之苦為己憂,上天怎麼會不保佑這樣的好皇帝呢?

雖然此庭訓為教導皇子之言,對於朝中大臣也是一樣適用,因為皇子未成為皇帝之前,都是和大臣一樣做著安民輔國的工作。朝臣之間,難免存在競爭,相互妒忌,甚至相互傾軋。

若能依庭訓而行,則妒忌之心可消,人有即為我有,人失即為我失。與人肝膽相照,朋友必定眾多,爭鬥之心,也就慢慢消失了。這對於修身養性是多麼有益啊!而且朝臣之間最容易相互傷害之心也會把傷害減到最小。

當我們把別人的長處當作自己的長處時,顯示的都是讚揚別人的優點,誰都不會討厭這樣的顯示心,反而會覺得此人胸懷廣大,可堪重任。這不就是在形成一個正氣浩然,愛人如己的朝廷嗎?於國於民,實為大大的好事一樁啊!對於那踐行庭訓之人,也必會得到上天的垂愛。

作為我等無官無財的普通百姓而言,此庭訓實為為人處世之良方,濟世安民之良藥。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朋友從何處來,冤家從何處生。大抵都是自我與他人的分別心太強,固執己見,以己為大,造成友少敵多。

若能放下成見,放下自我,以他人之樂為己樂,以他人長處為己長處,以他人危難為己危難,如此心胸必有神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的規律是喜歡善人的,當我們符合天道的規律,放下自我的同時,包容他人的優缺點,這不就是最好的得到神佑的方法嗎?

道家講「天人合一」,當我們的心胸與道接近,符合天道,符合人倫,符合宇宙特性的時候,我們就實實在在的受益了。當我們把這樣的胸懷擴大到對待萬事萬物時,以天之樂為己樂,以天之憂為己憂,我們離得道也就不遠了。

美好的道德源於廣闊的心胸,此庭訓意義深遠,發人深思。無論對於朝堂之人,還是 普通百姓,都給我們指明了一條「天人合一」的路,讓我們知道了得到上天佑護的道理,也讓我們看到了康熙大帝的偉大胸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楊春光非常事件(組詩)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