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現今大學生同情心較20年前低40%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最新的研究顯示,現今的大學生,與20和30年前的大學生相比,較缺乏對他人情緒的感受能力。具體來說,現在的大學生在同情心的心理測驗中,所得到的分數,比前人的得分低40%。

據生活科學(LiveScience.com)網站報導,這些發現是根據針對1979年到2009年間、1萬4千名美國大學生所做的72個研究報告進行分析,所獲得的結果。

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康瑞絲(Sara Konrath)強調說:「我們發現受測人的同情心測驗分數,在2000年後,掉落的最多。」

「自我中心的世代」

和70年代末的大學生比較,現今的學生不太同意如下的陳述:「我有時會試著以朋友觀察事物的角度看事情,以便更加了解朋友」和 「我時常為沒有我幸運的人,感到可憐和擔心」 。

康瑞絲指出,很多人看到當前大學生群體──有時也被稱為「自我中心的世代」 (Generation Me),是近代最以自我為中心、最好競爭、最具自信的和個人主義的世代。

與康瑞絲一起做調查的研究生奧布萊恩(Edward O’Brien)補充說:「這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對自我的日益重視和貶抑他人的環境,兩者是相應而生的。」

媒體推波助瀾

與30年前相比,美國人現在接受多達3倍與工作無關的訊息,就媒體內而言,這一代大學生可說是玩電動遊戲長大的。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暴露於視覺暴力的媒體,會導致人們對他人的痛苦感到麻木不仁。

此外,新興媒體也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

奧布萊恩指出,以即時通訊軟體而言,「容易有」朋友在網路上,導致人一旦不喜歡回應別人的問題時,更能輕易將上線的狀態調整為「離開」,不願接觸他人的困難,而這樣的行為可能持續在日常生活中呈現,遇到別人的問題,選擇不去面對。

事實上,過去的研究已經明白指出,大學生沉溺於富含影音內容的媒體。

其它可能的原因包括:社會競爭異常激烈,過分強調事業上的成功,以及快速的生活節奏,在在都使得生活其中的人,不太可能像過去一樣,把生活步調放慢,願意真心傾聽他人的問題。對大學生而言,由於過度擔心自己和自己的問題,以致於缺乏時間去感受別人的困難,或認為不應該花費太多時間去關心別人。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30日電)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畢業成果展,展間設計改編自古典名畫「最後的晚餐」、「創世紀」、「瑪麗蓮夢露」與「耶穌」,解構重組的創意概念,帶來視覺感官的震撼。
  • 德國總統豪斯特‧科勒(Horst Köhler)因阿富汗言論突然宣佈辭職了,引發這場政壇震盪的卻是一位20歲的年輕大學生。
  • 機器人功能多樣,竟然也會搶孤。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學生傳統競賽─製作機器人,今年以傳統民俗搶孤為主題,最後由攀爬者(Climber)隊在決賽時以35秒奪得冠軍。
  • 美國和中國官員不久前在北京討論經濟問題的同時,兩國大學生也在一起,研究密西西比河的環境問題。“河流精神交流計劃”利用中美兩條主要河流,築起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樑,並且為密西西比河和長江共有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11日電)中山大學資管系開設一門課程,讓學生以網路揪團方式合購幫助弱勢,賺學分兼做愛心;學生們今天在校內擺攤,行銷愛心網購的手工蛋捲。
  • 如果我們想離開互聯網,漫遊一些偏僻小徑,博覽群書就是我們的選擇。我們不需要直奔目的地,而是漫步前行、欣賞美景,享受每一個新的轉彎帶給我們的樂趣。
  • 想像一下,在沒有任何練習的情況下駕駛一架飛機。沒有實驗飛行,沒有模擬器,沒有教練,沒有準備,只有自己一人在駕駛艙裡,一片霧氣中,什麼也看不見。這種情況下,你很可能會崩潰。為了成功駕駛飛機,你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並且在自己飛上天空之前,向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學習。
  • 原產於南美洲熱帶環境的水域,為浮葉性多年生草本。根生長於水中底泥,莖綠色或紅色,菱形葉片互生聚集在莖端放射狀排列。
  • 我一歲大的女兒喜歡跳舞。一聽到音樂,無論何時何地,她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然後靠在沙發、椅子或父母的腿上,開始左右晃動還有踏地板。有時,她小小的心靈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她的四肢著地來回搖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條腿做出旋轉的動作。
  • 隨著教學和學習方式的不斷發展,可以公平地說,今天的方法與過去幾代人傳播知識的方式幾乎完全不同。不斷發展的學生特徵和數字技術的大規模採用,已經使學習過程越來越注重視覺資源和簡短的複習時間。微學習就是這樣一種方法:它鼓勵人們在不到15分鐘的時間內學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