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1月18日讯】
宋 作者不详
虎溪三笑图 册
绢 设色 青绿
26.4 x 47.6公分
一弯湍急的流水从画中穿流而过,两旁乔木红叶缤纷,正是一个秋凉的时节。石桥旁,三人(和尚、道士、儒生)正开怀地仰头大笑,模样夸张逗趣,引人发噱。
东晋时,著名的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今江西九江)修行,三十余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一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这幅“虎溪三笑图”,一方面不但是宋人力图调和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反映,一方面也体现宋人绘画成就的卓越。画中用笔细密、劲锐,设色古雅,主角们夸张的肢体语言、呼啸的急流、飘落的红叶、以及远处迷濛的烟雾等,相融一气,整幅画充满了灵动之感。宋画的精妙,由此可见一般。
画乔木红叶,一阵风扬起,树枝摇荡,落叶犹见飘满地上。一僧一道一士,石桥左方相拥话别,慧远(公元334-416年)居中与陆修静(406-477)相互拥别,陶渊明(365-427)以双手拉慧远。三人仰头,纵情大笑,造形尤其少见,左右两旁男仆等候。右方曲涧流水,上覆板桥,意指“虎溪”。布局为左右往中斜下,形成两个一角的组合。这是南宋人喜爱的布局。画树干、树叶,用笔劲锐,山石皴法以小斧劈,灵动处与画面风动之情境,完全契合,设色罩染,以丹砂、石绿。远处烟雾,淡彩层层渲染,迷漫一片秋意。人物衣纹,描法如折芦叶而细长,与传世藏北京故宫李唐(约1049-1130后)“采薇图”相近。技法处处老到,的确是一幅好南宋画。乔木露根,树干樛曲,笔意造形,也均是南宋李唐、萧照一系风格。
案:〈莲社图记〉中提到:“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远相善,远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相持而笑,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故诗人有: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沽酒过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师如斯。”(注1)又〈庐山记〉:“慧远法师庐山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过虎溪,虎辄呜号。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大笑。”(注2 )
按此即本图之“虎溪三笑”故事出处。虎从风,虎啸而风起,是以画中以风为背景,可见画家用心处,无微不至。元末陶宗仪着《辍耕录》,引赵彦通语,谓慧远不与陆修静同时代。陆修静于元嘉(424-453)末年始到庐山,时慧远已去世三十余年,渊明亦去世二十余年。按此项考据为真,则陆修静自然亦无缘参予莲社。(注3)慧远结“莲社”的传说,形成于北宋熙宁年间,中唐以前根本无莲社和十八贤的记载,莲社的成员在时空上也不可能聚于一起,当代的学者也早已辨明。这即使是讹传,也可见于北宋末年此事已传开,是宋人调和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并为画家采取入画。(注4)如李唐就画有“虎溪三笑”,元仇远等人有所题跋。(注5)周密(1232─1298)记有〈三教图赞〉,“理宗朝有待诏马远,画三教图,黄面老子则跏趺中坐,犹龙翁俨立于傍,吾夫子乃作礼于前,此盖内珰故令此以侮圣人也。一日传旨,俾古心江子远作赞,亦故以此戏之,公即赞之曰,释趺坐,老聃傍睨,惟吾夫子绝倒在地,遂大称旨,其辞亦可谓微而婉矣。”(注6)可再作一解。
(王耀庭)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