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正宫 醉太平•讥贪财利者〉
夺泥燕口,
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
鹌鹑嗦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注释】
醉太平:元曲正宫调的一个曲牌。
无名氏:指本篇作者未能知其姓名。元人小令中,属于无名氏的作品很不少。这是一批在小令的创作和发展上,作出了贡献,却连姓名也没有留传下来的作者群。
夺泥燕口:到燕子嘴里夺取泥巴。燕子筑巢时,口中衔泥,本来极少,却还要夺泥燕口,极言贪官污吏们搜刮无度。
刮金佛面:到佛像的脸上,刮取金粉。
鹌鹑嗉里:鹌鹑(读安淳):鸟名,体形像小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嗉(读素),俗称嗉子。位于鸟类食道后段,暂时贮存食物的囊状部分。即嗉囊。
老先生:唐宋以来,对达官显宦,称老先生。元代称朝官为老先生。这里是调侃语气,不一定专指大官僚,当是泛指一切贪官污吏。
【赏析】
清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指出:(这首小令)“篇意前后摩荡,则精神自出。”所谓前后摩荡,也就是前后矛盾激荡。刘熙载所说的“前后摩荡法”,也就是“矛盾修辞法”,矛盾修辞法,被西方文论家称之为“矛盾语”,美国当代学者勃鲁克斯与华伦合著的《现代修辞学》中讲道:“矛盾语法是适用于诗的,甚至可以说是诗中无法避免的语言。”仔细揣摩一下,所谓矛盾修辞法,乃是指同一诗行或连贯的数行中,将正反矛盾的两种意念,或情景,组装合一,构成相反相成、相摩相荡的表现手法。
这首〈醉太平•讥贪财利者〉运用矛盾修辞法十分典型。你看:燕子口中衔泥极少,偏要向燕口夺泥;针尖上的铁,本来不多,偏要向针头削铁;鹌鹑嗉囊里,能装得下几粒豌豆?寻豌豆却硬是寻到了鹌鹑的嗉囊里来了。鹭鸶腿上哪有精肉?搜刮肉食者,竟然向鹭鸶腿开刀!这样,每一句的前后意念,都构成一对矛盾。按照一般常理,索泥的,去挖山;寻铁的,去开矿;收豌豆的,去下田;吃精肉者,去杀猪。但是,如果真的写成:“到山中,挖土和泥;开铁矿,铸炼铁器;豆田里,收割豌豆;杀头猪,好吃精肉。”——这样写,毫无矛盾,也就毫无艺术情趣可观了。
所以,相摩相荡,方无单调平庸之病;相反相成,才收挺拔警奇之功!法国十八世纪的伏尔泰,在他的《论美》中指出:“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须引起你的惊赞和快乐。”这首〈醉太平〉,运用矛盾逆折的手法,入木三分地讽刺了贪欲者,的确会引起人们的惊赞!
有人认为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手法。不错,它有夸张的因素。但是,这种夸张,与修辞学上的夸张,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夸张例子,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它们都是对事物某一点之廓大。而“夺泥燕口,削铁针头……”显然与上面夸张的例句不同。所以,不应将它纳入“夸张”的修辞范畴,而应归属于“矛盾修辞格”中。
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有内,有外;有上,有下;有好,有坏;有丑,有美;有光明,有幽暗……文学艺术是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矛盾修辞法也正是如此。古今中外运用这一手法的成功的例子很多,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雨果的“一个可怕的黑太阳耀射出昏夜。”
中国现代新诗里,运用矛盾修辞法的典型例子,可以举出臧克家的〈有的人〉。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由于“矛盾修辞”手法运用得好,恰当地表现了一种十分深刻的思想见解,便能引人深思,咀嚼不尽。
这首元人小令,运用矛盾修辞法,集中而又典型,生动而又泼辣,算得上是诗歌艺术中的精品!@*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