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百年纷争,是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可入诗,吟唱那“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慷慨悲歌;它可入词,弹奏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情怀。它既是明辨博雅的《三国志》,跻身中华二十四正史;它也是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成就明清小说的传世奇书。
在元代,三国历史及各位英雄事迹,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杂剧第一人关汉卿,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热门题材。他以纯熟精湛的编剧功底和饱含深情的念白唱段,完成了英雄豪情三千丈的历史剧《单刀会》。
这部剧以武艺高强、重情重义的关羽为主角,讲述了东吴、蜀汉就荆州归属问题引发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波。东吴谋士鲁肃,奉命向刘备索要荆州,假意宴请守将关羽,实则布下重重机关。关羽则单枪匹马赴约,和鲁肃据理力争,成功回绝东吴,最终全身而退。
“借荆州”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还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俗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不仅让刘备英明仁义的形象大打折扣,也使得关羽守荆州的举动缺少许多正义感。 因而在欣赏这部剧作之前,应先厘清这部分历史,荆州究竟应该属于谁?
三国格局是在东汉末年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荆州自然是属于汉朝皇帝的。但由于汉末国力倾颓,朝廷无力掌控地方,荆州的实际统治者乃是荆州牧刘表。后来曹操挥军南下,继任的荆州牧刘琮举州投降,荆州归于曹操。然而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没能真正掌控荆州。
经过魏蜀吴三家的激烈角逐,荆州七郡也出现了“小三国”形势,曹操占据北方南阳郡和江夏北部,孙权占领南郡重镇及江夏南部,刘备则得到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坐拥半个荆州。这时,鲁肃主张把对东吴没什么用的南郡“借”给刘备,缓解东吴直接对抗曹操的军事压力。等到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史书记载,原本只借了一个郡的东吴,开始向刘备“讨债”,有的说讨要南方三郡,有的说讨要整个荆州。
这样看来,荆州的归属只是两国之间外交和军事策略的博弈,不存在谁耍赖、谁失信的问题。而刘备作为汉室后裔,更适合统御荆州。那么,关汉卿为关羽虚构的这场单刀会,也就顺理成章了。
烘云托月,未见其人先造其势
这部剧作,可能不适合急性子的人拜读。《单刀会》大概是关汉卿写得最“漫不经心”的作品。一般的杂剧,注重设置紧张激烈的冲突和曲折多变的情节,在持续的动态中刻画人物形象;本剧则偏向抒情和写意,四折中有大半的篇幅都在烘托、铺垫,从侧面展现人物性格。
第一、二折,主要讲的是鲁肃设宴索荆州的准备工作。期间男主角关羽迟迟不露面,故事主线也几乎没有进展。这是关汉卿以烘云托月之法,在主角出场前预施笔墨,为其立传造像,营造强劲浩大的声势。
鲁肃首先登场,一副老谋深算的模样。他首先交代了约关羽的真实目的,定下三项妙计:先礼后兵,拘收战船,暗藏伏兵。他先找乔公商讨国是。乔公一听是索荆州之议,斩钉截铁地说道:“这荆州断然不可取!”
接着,乔公列举关羽一系列赫赫战功,赞扬他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的非凡武功:“他诛文丑逞粗躁,刺颜良显英豪。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
同时,他极力渲染关羽威武雄伟的外貌和豪迈雍容的风度:“[金盏儿] 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了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厮杀呵。〔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关羽美髯虎躯,手握青龙偃月刀,脚跨赤兔千里马,既俊美又威风,更有万夫不当之勇。这段唱词,用生动传神的笔触勾勒关羽形象,读来形神兼备,虎虎有生气,虽未见其人,却仿佛正在眼前。乔公的意思很明确,关羽是人中豪杰、猛将,想从他手中拿回荆州绝对是痴心妄想。
乔公又以曹操收降关羽失败举例,“曹操有千般计较,则落的一场谈笑。”曹操为人机警多智,却也拿忠肝义胆的关羽没办法;鲁肃一个小小谋士,怎敢打关羽的主意?
鲁肃听罢不以为然,又拜会司马徽,邀请他一同宴请关羽。司马徽的反应更夸张,一听关羽大名立即变了脸色:“若有关公,贫道风疾举发,去不的!去不的!”他又提出,见了关羽,必须躬身问候、膝行劝酒、席间谈话都不能忤逆他的心意。他最后强调:“这一桩儿最要紧也!〔唱〕他醉了呵你索与我便走。”
若说第一折是严肃剧,这第二折就是滑稽剧。司马徽一连串担惊受怕的言行,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强化关羽高大威严的形象。司马徽更嘱咐鲁肃千万不要提索荆州之事,否则一旦激怒关羽,他两人“都落不得完全尸首”。这让鲁肃哭笑不得,也教人忍俊不禁:不提索取荆州,又何必大摆宴席?
千呼万唤,诗笔写尽英雄豪情
第三折里,主角关羽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由于有了前两折的蓄势,关羽一登场便光彩照人,满身是戏。他缅怀楚汉相争的往事,陈述天下三分的现实,并回顾自己追随刘备打天下的经历,把个人身世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表达了对汉朝兴衰的感慨,以及为国建功、守护先人功业的豪情壮志。
不过,作者仍然没有安排赴宴的核心情节,而是展开一幕“训子”戏,继续烘托关羽气宇轩昂、沉静从容的大将风采。首先是长子关平频频劝阻,筵无好会,鲁肃多计谋又兵多将广,请求关羽不要只身犯险。关羽却无所畏惧,明知那是“杀人的战场”,但为了蜀汉基业毅然决定单刀赴会。同时,他对这场宴会,既有十足信心,更有万全之策:
“[上小楼] 你道他‘兵多将广,人强马壮’;大丈夫敢勇当先,一人拚命,万夫难当。〔平云〕许来大江面,俺接应的人,可怎生接应?〔正末唱〕你道是隔着江,起战场,急难亲傍;我着那厮鞠躬、鞠躬送我到船上。”
“[幺篇] 你道是先下手强,后下手殃。我一只手揪住宝带,臂展猿揉,剑掣秋霜。〔平云〕父亲,则怕他那里有埋伏。〔正末唱〕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云〕单刀会不去呵,〔唱〕小可如千里独行,五关斩将。”
两个唱段,唱出了关羽的胆识、智谋,尽现英雄气概。人未出发却已成竹在胸,隔江相望早已稳操胜券。他更自述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独行豪举,为自己壮行,难道鲁肃的宴会还能比千里走单骑更凶险吗?这一句话,便显露出关羽睥睨东吴、志在必得的雄豪气魄。
经过三次铺垫,终于到了本剧最关键、最精彩的大戏:赴宴现场。第四折开场,只见关羽在江心临风傲立,横刀吟唱:
“[双调] [新水令]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驻马听]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滔滔江水,激起了关羽万丈豪情,开篇便是大气派。作者再次不吝笔墨,展现英雄丰富而深沉的内心世界。虎狼穴一般的单刀会,不过是关羽眼中的村社赛会,如同儿戏一般。此时的他壮怀激烈,不禁想起赤壁之战的辉煌战绩。火烧战船的壮观场面已不复见,但那澎湃奔流的江水,仍然映照着将士们舍生忘死的热血豪情。关羽由此生出赞叹,这江水好比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两支曲子抚今追昔,慷慨苍劲,兼具诗之意境和词之豪情,又不失曲之本色,堪称剧中画龙点睛之笔。它们从苏东坡的名作《念奴娇》化来,将人物性格、戏剧情节完美融合在环境描写中,充分表达了关羽作为盖世英雄的气概和情怀。
反客为主,智勇无敌保全汉节
抒情过后,关羽弃舟登陆,和鲁肃正式会面,紧张的单刀会正式拉开帷幕。鲁肃实施第一条计谋,与关羽把盏攀谈,更将他恭维一番,转而说他仁义礼智俱足,只可惜少了个“信”字。关羽立即不客气地回应:我怎生失信?鲁肃揣测他的脾气,小心翼翼应对,推说是刘备失信,借了荆州不还,从而委婉提出暂取荆州。
关羽直接戳破他的谎言:你是为了索要荆州,才设的筵席吧?吓得鲁肃不敢正面承认,继续拖泥带水,说关羽傲物轻信,占据荆州不还,可不是“人无信不立”吗?热血英雄关羽哪有耐心听他兜圈子,先是以诛杀名将的宝剑威慑,继而义正词严论述荆州归蜀汉乃是众望所归:
“[沉醉东风]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
他以匡扶汉室的大义,针对借而不还的小信,境界高下立见。关羽一一列举大汉四百年基业,气势磅礴,不容驳斥,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度,原本理直气壮的鲁肃立刻哑口无言。
原本鲁肃设下伏兵,欲用武力逼迫关羽屈服,谁知关羽赴宴后,完全反客为主,以“剑戒”之威,反而让鲁肃命悬一线,稍不留神就会丧命。只听关羽凛然高唱:“[雁儿落] 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铁。这剑饥餐上将头,渴饮仇人血。”面对关羽的神兵利器,鲁肃一路胆战心惊,更不敢轻易下手。
千钧一发之际,关羽直接质问可有埋伏,若有埋伏就无情挥剑斩之。鲁肃更是吓得魂不附体,事先定下的计策早就忘到九霄云外,连声否认。关羽见时机成熟,借口酒醉拉着鲁肃作为人质,唱道:“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最后,关羽登船飘然远去,带着“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的踌躇滿志结束全剧。
《单刀会》用诗歌一般优美的语言,虚构了一段三国时代的外交宴会,其扣人心弦的程度和艺术感染力可与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媲美。这部戏有别于一般杂剧,大胆地采用延宕、烘托之法,让主角和主线剧情迟迟不出现,却将戏剧的冲突和角色的情绪积蓄到最高点,在戏剧最后一刻迸发出最动人的力量。这样的编剧构思和表现人物的方式,非戏剧天才不能为之!
点阅【元曲大家】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