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善乐”是用以表示文德。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年)李世民到他的出生地庆善宫,宴朝臣于渭水之滨,赏赐人民,赋诗十章,由吕才制成乐曲,称“功成庆善乐”。其目的是要天下大定,与民同乐,以示皇帝的仁德爱民。
这个舞令儿童六十四人,戴进德冠,紫裤褶,长裳,屣履而舞,名为“九功舞”。此舞步动作安徐,用的是“西凉乐”,最为闲雅。
上古的中国,以礼作为治国之本,与乐是并行不悖的。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每当一新皇即位,就马上制礼作乐;先秦学者更认为,以乐舞施教于民,一国一地的民风习尚当然就会从乐舞反映出来。所谓“审乐以知政”、“观其舞知其德”,可见乐舞不只能反映生活,更能教化人民、端正品行。
唐代队舞为宋代的“队舞”和“传踏”等形式奠定了基础。“菩萨蛮队舞”乃由很多人演出,有时近百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满身披着璎珞,佛教色彩很浓,俨然一群菩萨下凡,使观者为之惊叹。清朝人倪蜕《滇少记》认为“菩萨蛮”应为“菩萨鬘”,他认为舞者头戴华鬘,所以应称“菩萨鬘”。
有部分研究舞蹈的专家认为,上古时代的人相信有神的存在是迷信,并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乐舞,尤其是“先王之乐”、“雅正之声”的教化,及社会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并将其神圣化、神秘化,其实未必尽然。
在您观赏过这些丰富而多彩的舞蹈表演后,不难发现其内容形式繁华却不失端庄秀丽,颇具很高的欣赏价值,但最吸引人的或许并不是绚烂的技巧,而是更深层的人文背景。那时的人民重道德,讲礼义,相信善恶有报,所谓“相由心生”,因此观看那时的舞蹈觉得典雅秀出。
反观现今有许多年轻人吃着摇头丸,在舞厅里摇头晃脑、东倒西歪的疯狂乱舞,那真是天壤之别!“人无德,天下必大乱”没有道德来自束民心,其心狂乱,又何来美的舞蹈艺术呢?
唤醒沉睡已久的唐代乐舞,不也正是在唤醒现代人沉潜已久的善良和真心。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人一只手机在握,家家有轿车,网咖、电脑充斥整个市场横行无忌,带给人们许多好处自是不在话下。但您是否也曾注意到环境变得更为吵杂,污浊的空气使人不能呼吸顺畅,对大自然的接触了解更少了呢?
物质享受带给我们的满足是短暂的,它们没有生命,固定的功能让人没有期待,容易身心疲惫,所以如何提高精神层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保护传统,发扬传统,透过艺术新的思维教人关怀自然生态平衡,探询民族文化的精神,藉由艺术的喜悦为冰冷的高楼大厦,及汲汲营利的市井小民注入点闲情逸致与生命热力,进而增添一份归属感;引人发思古之幽情,回忆起那些似曾相识而又仿佛不曾触及的过程,领略舞者的意境,先人的智慧,仕女的文雅端庄,璀璨的中华文明……。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