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始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蜀称帝,是为昭烈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是为吴大帝,建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
三国并存的时代正式出现,史称“三国”,以魏国实力最强。
265 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了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至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尤其是大批王公贵族出家修练,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中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由于莲纹有着浓郁的佛教色彩,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饰纹几乎无处不见,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 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瓷器上的装饰特点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图纹,刻画细腻逼真,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其所制作的陶瓷做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贵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陶瓷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等等。温州一带的瓯窑陶瓷的特点则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
西晋覆亡后,各少数民族竞相建立政权,争战不已。中原的汉族人士不愿受胡族统治,纷纷南迁。由于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北方等地的文化、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陶瓷业也是一样,虽然北方地区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馒头窑。然而到了北朝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一种时尚。饮茶风气渐渐盛行,随着人们饮茶兴趣的增加,对茶器的要求也高了。当时有一种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属茶酒器,流行于晋至唐朝初年,以壶嘴作成鸡首状而得名。
由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笔筒、水盂、砚等陶瓷文具也被广泛应用,其中盛磨墨用水的陶瓷水盂有鸟、兔、牛等多样造型。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
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语》。
《中国陶瓷史》叶哲民着
《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
中国陶瓷网
正见网有关文章
及其它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相关的文章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