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從康熙皇帝起設置宮廷戲,積極收集編纂劇目以供演出。到了乾隆時期成套的戲曲已是洋洋大觀,如《昇平寶筏》演西遊記故事、《昭代簫韶》演楊家將故事,而《忠義璇圖》演的是水滸傳的整套故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清一代,全國各地都發展出自己當地特色的戲曲,對於移風易俗起了很大的作用。儒家的禮教,調和了戲曲,使中國民風出現一種活潑性,對事情的看法較有彈性,不致於刻板或不通人情。
京劇《時遷偷雞》出自宮廷戲的《忠義璇圖》,有些人可能不理解,小偷這種不入流的角色,怎值得宮廷去演?事實,只要你看過這齣戲就知道,這戲的重點並不在偷雞,而在主角時遷與店家祝貴解不開的衝突。楊雄、石秀和時遷一行,投宿客店,時遷有事落後。店家祝貴見到時遷進店時衣衫襤褸,不知他與前面的楊雄、石秀是一夥的,瞧不起時遷就不讓進,為此產生很大的矛盾。時遷氣不打一處來,為了報復,故意偷雞,說是給楊雄、石秀二位兄長吃,但雞煮好了,楊、石不願吃。
祝貴找不到雞,就尋到三人房裏。時遷不承認,繼續與祝貴吵個不休,時遷當著祝貴的面,竟能偷走祝貴的帽子與銀子,而祝貴毫無所覺。等第二天一早,楊、石二人早起先走,祝貴叫醒還在睡覺的時遷評理,兩人又夾纏半天。祝貴氣不過,叫來護院頭目「草雞大王」擒住時遷。時遷為出氣偷雞,以為人家拿他沒辦法,結果遭到現世報,落個被擒的下場。
整齣戲交代的很清楚,楊雄、石秀沒參與進來,所以沒他二人的事、沒任何麻煩。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時遷不肯忍,硬要跟人鬥到底。矛盾的開始,是祝貴一時不察,看不起時遷,時遷就生氣……。時遷計較對方態度不好,要扳回尊嚴,沒完沒了,越鬧越大。《時遷偷雞》主要演的就是這個,非常細膩的把不能忍的整個過程放大出來讓大夥兒瞧見。
這不僅可供人反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宮廷中演出時,上層人士也能由此認識到市井小民的真實情景,不至於隔閡不了解小老百姓。往往很多研究歷史的人,總以為皇帝不懂社會實際,其實觀戲清楚見到一個小人物的思想、情緒、作風。成功的戲當然有此刻劃功力;劇作家他關懷過、同情過甚至是經歷過下層社會,他才寫的出來、塑造出這種代表性的人物,演員也容易演的上手。
時遷由武丑扮演,過去《時遷偷雞》是王長林的拿手戲。王長林演戲有獨到之處,演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表現,揣摩的既準確又有力。時遷喜逞一時之快,抓住理不放,「間不容髮」的逗弄人,這可不是隨隨便便演得出來的。你真得有那個脾氣、特性才演的像。祝貴則由俊伴的武生飾演,他常被搶白,老說不過時遷。這裡試舉一小段,祝貴低聲下氣請時遷還他被偷走的帽子:
祝貴(白):我們這是樓高風大,我在前面走,您在後面跟著,保不齊讓風颳掉了,您要是檢到啦!賞給小店家我就得啦!
時遷(白):喔!你說這話我明白了,你們這樓高風大,你在前頭走,我在後頭跟,要是颳掉啦!就還你是不是哪!
祝貴(白):是,是是。
時遷(白):你的帽子,是藍氈帽,上邊還有毛,對不對?…沒瞧見。
祝貴(白):呵!你說的都對,怎麼會沒瞧見哪。
時遷(白):可就是沒瞧見嗎!
祝貴(白):那……我可要搜你。
時遷(白):甚麼?你要搜我,我就給你搜。你先搜哪?
時遷擠兌的祝貴左支右絀,明明是祝貴在理,後來反成了時遷做賊的喊抓賊,反客為主居人上風。如此愛計較、會計較的時遷,要怎麼給他一個臉譜呢?於是將武丑原本棗核形的臉,延伸塗抹成雞的外型來表現,多少存著褒貶,暗示一種雞腸鼠肚的意思呢。
(//www.dajiyuan.com)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