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童年期歌劇《可愛的牧羊女》
大家都很熟悉莫扎特著名的歌劇《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和《唐璜》,但很少有人諳熟他12歲時(1768年)創作的獨幕歌唱劇(singspiel,譯註)《可愛的牧羊女》(Bastien and Bastienne)。
該劇是莫扎特最早期的歌劇作品之一。在此之前,他11歲時創作了三幕喜歌劇《阿波羅與雅辛托斯》(Apollo and Hyacinthus),作為幕間短劇在薩爾茲堡大學上演。同樣是12歲時創作的《裝癡作傻》(La Finta Semplice,又譯:裝傻姑娘),則遲至第二年(1769年)才在家鄉薩爾茲堡首演。
淵源成謎
我們對這部歌劇的淵源知之甚少。我們所知道的都來自格奧爾格‧尼古拉斯‧馮‧尼森(Georg Nikolaus von Nissen),他是莫扎特的第一位傳記作者,也是莫扎特前妻瑪麗亞‧康斯坦茨(Maria Constanze)的第二任丈夫。
根據尼森的說法,1768年夏天,年少的音樂神童應維也納名醫兼催眠師弗朗茨‧安東‧梅斯梅爾(Franz Anton Mesmer)博士的請求,創作了《可愛的牧羊女》。據說,這場私人演出在醫生維也納府中的庭園劇院進行,然而那一年,這座劇院還不存在,該劇可能並不是在維也納創作的。
無論如何,這是莫扎特最早期的一件作品。劇本是由弗里德里希‧威廉‧魏斯肯(Friedrich Wilhelm Weiskern)受維也納流行戲劇《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妮的愛情》(The Loves of Bastien and Bastienne)的啟發而創作的,這齣戲劇是對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歌劇《鄉村占卜師》(The Village Soothsayer,1752年)的喜劇模仿。
劇中只有三個角色──巴斯蒂安、巴斯蒂妮和寇拉司(Colas),通常分別由一位男高音/女中音、一位女高音和一位男低音演唱。莫扎特原本計劃將寇拉司一角改由女低音演唱,並用朗誦代替一些口語對話,但沒有實施。這部莫扎特早期歌劇於1890年在柏林舞台上重新被世人「發現」、重煥藝術生機。
怡人的田園牧歌
該劇的情節非常簡單:兩位相愛的年輕牧羊人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妮,在村裡的魔法師寇拉司撮合下獲得美滿結局。它本質上是一部牧歌,是對牧羊人生活方式的理想化描繪。歌劇短小精煉,輕鬆怡人。
巴斯蒂妮認為她的戀人巴斯蒂安變了心、拋棄了自己,於是向魔法師寇拉司求助。魔法師安慰她,讓她相信巴斯蒂安仍然愛著她,同時也承認年輕的牧羊人有時很善變。魔法師建議她故作冷淡,讓戀人回到她身邊。
計謀的成功遠遠超出她的期望,現在輪到巴斯蒂安傷心欲絕了,因為寇拉司告訴他巴斯蒂妮有了新歡。絕望的年輕牧羊人向魔法師求助。在巴斯蒂安的請求下,寇拉司打開魔法書,唸出一串咒語。
巴斯蒂妮回來了,但她繼續使用計謀,將巴斯蒂安推開。這對戀人開始爭吵,但很快又憶起過去的幸福時光。這一對牧羊人和好如初,寇拉司向他們表示祝賀。歌劇在讚美魔法師和這對戀人重新發現幸福中落幕。
這部歌劇的故事情節令人愉悅,但它之所以如此迷人,還歸功於悅耳動聽的音樂及其流露的童真情感。
迷人的歌劇
雖然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孩提時創作的,但聽起來卻與作曲家日後的作品十分相似,韻味無窮,微妙細膩。
歌劇很短小,只有16首詠嘆調。合唱和獨唱詠嘆調都很輕快,但結構和配器都很巧妙,節奏清晰,音樂性很強。儘管嚴格說來,這部歌唱劇中沒有感人肺腑的情節,但每一種情感──從悲傷、嫉妒到誘惑,都真實可信。在《可愛的牧羊女》中,沒有無用的閒談,只有童心的神奇。
《可愛的牧羊女》是一部極具吸引力的作品,旋律令人難忘。雖然劇中未納入高超的聲樂技巧,但莫扎特在聲樂方面已表現出卓越的創作技巧和模仿天賦,這一點在他後來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寇拉司的無厘頭詠嘆調「Diggi, Daggi」將拉丁語和無厘頭音節結合在一起,展現了他作為小男生的幽默。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它不只是神童作品,更是天才之作──非莫扎特莫屬。
【譯註】歌唱劇(Singspiel),18世紀德國民族的小型喜歌劇,起源於英國的「民謠歌劇」和法國的「喜歌劇」,擷取德國傳統民歌和新教聖詠交織對白,並伴有器樂演奏。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阿麗亞娜‧特里布斯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一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