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漁業近年來因技術人員的研發,有相當長足的進步;如蔬果類的品種改良,栽培技術的提昇;人工養殖魚類、交配與繁殖魚苗、箱網養魚等等,不勝枚舉。從而使得消費大眾,幾乎不分季節,一年四季都有豐富而高品質的蔬果一飽口腹;當然,水產類亮麗的成果,也未遑多讓。
但是近半個世紀之前,我們還是個開發中國家,這些成果都是可望而不可就的空中樓閣。舉例而言,當年全嘉義市水果行寥寥無幾。就拿如今香蕉這樣普遍的水果而言,在從前卻是種植的專業蕉農既不多,產量又少。蓋因蕉苗一經栽植,既未除草施肥,也不包裹蕉串,更談不上防止病虫害等管理栽培技術,完全任其自生自滅,如此「看天吃飯」的狀態,當年確曾徒有香蕉王國的虛名而己。
話說四十六年前中埔鄉中崙村村幹事陳金印,因襄助村長處理村內諸事,熱心處事,與村民們不分彼此,猶如一家人,頗能打成一片;更因善於調解地方紛爭,獲得村民擁戴。當年其妻因病住進了設備與醫護資源最佳的省立嘉義醫院。村民們聞悉此事,像親人般來探視病房的也就不少。
其中有位村民張水源,就是挑了一擔熟透的、自家栽種的香蕉,走到約有6公里之遙的澐水街上,再轉搭公車到嘉義,下車後又挑到嘉義醫院。由於數量太多,和陳金印商量後,兩人就分送醫院內的相關醫護人員,人手一串,令他們感到意外與驚喜,自然而然地更加視病猶親了。
問題就在這位村民不辭辛勞,割下自家快收成的串串香蕉,長途挑擔搭車,輾轉送到醫護人員手上,慰勞與感謝其辛苦,表現出深厚的心意,令人感動。就病家而言,這種間接地、「另類」探病,實在少見,但病家已銘記在心,更是感同身受了。
以上是筆者近日在大埔鄉爬山,尋找三角點;於石崁頂探詢山上人家,竟被招請入內喝茶;詢及是中崙人,遂談起彼此都竟然相識的陳金印,又受贈山上特產——脆筍。回來遂借花獻佛,轉贈其半與陳金印時,聽他訴說這一段多年往事,覺得相當感人與難得。
如今陳金印年屆80,張水源也已73,筆者居其中的78;三個人加起來231,都是鬢毛頒白的「老人家」;而病患當年已因藥石罔效作古,續絃後另有所出。然而於今聽他徐徐而言,不無白頭宮女話當年之慨;雖云世事無常,人生難料,惟「香蕉情」歷久猶香,濃郁熏人;詢之陳兄,以為然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