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中尊重多樣性意味著不僅要考慮產品是如何製造的,還要考慮它是如何被使用、被誰使用的。在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中,產品也許在不同時空下會有許多種不同的用途和使用者。比如,一座辦公大樓或商場可以設計成能適應數代子孫們的不同使用需求,而不只是為了單一用途而建造,隨後即被拆毀或拙劣地改頭換面。
下曼哈頓的蘇活區和三角地(Tribeca)之所以能夠久盛不衰,在於它們的建築設計具有一些持久的優點,雖然在今天看來是沒有效率的:它們高高的天花板和高大的窗戶可以採光,厚實的牆壁可以調節白天的炎熱和夜間的清涼。由於它們具有吸引力和實用價值的設計,這些建築歷經多年不同的使用:比如先是用作商場、展場、工作坊,繼而是儲存和配送中心,接著是藝術家的閣樓,最近則是辦公樓、畫廊和公寓。它們的吸引力和實用性都是經久不衰的。遵循這樣的前例,我們已經設計出一些公司建築,加以改造後即可適用於未來的居住。
就像法式果醬瓶在果醬用完之後可以當成喝水的玻璃杯,包裝材料和產品可以在設計時就考慮到未來的升級回收。正如亨利.福特所知道的那樣,由於外包裝材料具有寬大、平坦並且表面堅硬的優異性能,可再生為建築材料。從熱帶大草原運送產品來的簍子,可能是防水材料做成的,在南非的索韋托(Soweto)也許就會用它來建造房子。因地制宜再次成為這種設計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非洲人習慣用葫蘆或陶製的杯子飲水,也沒有回收「垃圾」的設施,他們需要能扔到地上自然分解、並且回饋給自然界養分的飲料包裝。在印度,由於物資和能源都非常昂貴,人們更樂於採用能安全燃燒的包裝材料。在工業化地區,由於有設計得當的升級回收利用的基礎設施,更好的方式也許是採用可回收利用的聚合物,做為製作其他瓶子的「食物」。
在中國,聚苯乙烯(Styrofoam)包裝材料帶來的問題非常嚴重,以至於人們稱它們為「白色污染」。它們從火車和遊輪的窗口中扔出來,散落各地。想像一下將其設計成可以在使用後被生物分解的材料。它們可以用空心的稻稈製成,這些稻稈在稻穀收割後就遺棄在田裡,通常都被燒掉。這樣的材料很容易獲得,並且很廉價。這樣的包裝材料中可能加少量的氮(可以從新設計的汽車系統中提取),這樣一來,人們在用餐後不是感到愧疚和有壓力,而是很愉快地將這些安全、有益的養分包裝扔到窗外的地上,它們將很快地分解並且提供土壤氮元素。這種材料裡面甚至還可以含有當地植物的種子,在材料分解的同時生根發芽。人們也可以等到下一車站再丟棄這些包裝,因為在那裡當地的農民和花匠已經建起了回收站,收集這些包裝材料來提供給庄稼肥料。甚至會插好寫著「請丟垃圾」的告示牌。@
摘自 《從搖籃到搖籃 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野人文化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