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暢談「亞裔傳統月」(二)

【大紀元6月5日訊】(新唐人熱點互動採訪報導)聯結收看

主持人:那我們再請問一下傅先生,您覺得大部份美國人對我們「亞裔」是甚麼樣的印象呢?

傅鶴鳴:我覺得大部份美國人對我們亞裔的印象都非常好。因為一般來講,亞裔給人家感覺都比較誠懇、比較有禮貌、守紀律,所以對人來講基本上印象都蠻好。

除了少數的一些現象,比如說當我們法拉盛街頭很髒亂、交通不方便,引起人家尋路不方便的時候,那麼可能一般美國人會有一點怨言;或者是報上提到華人發生一些犯罪的事情時,可能印象也會不好。我們也希望對華人來講,這是一個短暫的過渡現象,因為絕大多數的華人在美國做得都非常非常優秀。

主持人:好,我們現在接一位紐約蘇先生的電話,蘇先生請講。

蘇先生:您好!主持人好,嘉賓好。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嘉賓,我們在美國一提到亞裔的時候,能不能想到我們亞洲更多的傳統文化、各方面的典型人物,多一些這樣的活動,謝謝!

主持人:好,謝謝蘇先生。請問您們在這方面有沒有甚麼樣的考慮、組織甚麼活動嗎?

傅鶴鳴:其實根據我在法拉盛的經驗,我們法拉盛有很多民族,包括有華裔、有印度裔、有韓國裔還有西裔就是講西班牙話的人。每次我們有活動的時候,其他族裔都很驚奇,因為我們活動蠻大的而且人數很多,以法拉盛為例的話,我們已經做得非常的多了。

以曼哈頓的中國城來說,中國城不管是新年遊行也好,或者是美國的國慶遊行也好,或者是平常一年兩次街坊的食品節也好,其實在美國的主流裡面對中國城的活動都知道的非常多。

各位如果常常看媒體報導的話,在「亞裔傳統月」的時候,全紐約市的各個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有「亞裔傳統月」活動,而且不單單是華人,也有印度人、韓國人透過學校一起來辦,亞裔的一起來參與。我覺得亞裔的活動在我們紐約市來講,這麼大的都市做起來已經算是非常好了。

我們知道,華人來的時候大都先到大都市,比如說洛杉磯、舊金山、紐約,我相信慢慢的分佈,也許再過10年、20年,慢慢的經過大城市再到美國各個城市去。
這個時候經過各種文化、活動,然後到美國各個城市去一起推展,就能遍地開花。

到那個時候,能不能讓全部美國人都知道我們亞裔的傳統文化,我覺得那才是最重要的,那主要是靠人的傳播,就像撒種子一樣。

主持人:另外,我想到大城市的話,找工作的機會比較多一些。說到這,我想問您一下,美國的亞裔大都從事甚麼樣的行業呢?

傅鶴鳴: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我們亞裔的很多是從事服務業。各位如果坐計程車在曼哈頓,黃色的計程車幾乎都是印度裔、巴基斯坦的;如果你到曼哈頓一帶,每個街角都有蔬果店,賣蔬菜的、賣鮮花的,到晚上開24小時的,很多都是韓國人在做;到了餐館業的話,就看到了很多中國人在做。

基本上不管是什麼行業的,都是服務業最多,因為服務處是最容易進入的行業,也最容易謀生的,所以一般服務業的比較多。

這是一個形成期,在人口剛剛進入移民階段的話基本是如此,可是慢慢的經過第二代、第三代的人口分佈的話,就會整個溶入美國社會、就會完全涉入到美國主流社會的一些行業。

主持人:好,我們現在接一下阿拉巴馬州楊先生的電話,楊先生請講。

楊先生:你們好。

主持人:您好。

楊先生:我想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我來美國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美國這邊我們亞裔的貧困人口,是在整個美國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就是這個問題我想了解一下。

第二個,我是大陸來的,那麼我從大陸來美國這邊是想做一個比較不貧困的人。大陸的政府它白皮書上說:「美國的貧困人口比大陸的貧困人口還要多」。來了一年,我感覺到好像不是太對,但是我又不太敢肯定。能不能請嘉賓談一談到底是什麼?

主持人:好,謝謝楊先生。請傅先生談一下?

傅鶴鳴:第二個問題我沒聽清楚。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他說他是大陸來的,他在大陸看到大陸政府有個白皮書上面說:「美國的貧困人口比大陸的貧困人口還要多」。但是他的經驗好像沒那麼多,他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想請您說一下。

傅鶴鳴:第一個問題提到有關亞洲人的水平。根據統計亞洲人、整個亞裔的水平是在平均以上。那麼華人的話,在亞洲的平均至少也在平均以上。

主持人:您說的是收入水平嗎?

傅鶴鳴:是收入水平。基本上我看到報導,亞裔人口收入水平最高的是印度人,那麼華人的話並不是第一。

印度人很多是來讀書的,所以他們來的層次,就是知識水平差的來的比較少一點,所以他們的比率比較高,但是整個亞裔水平在美國來講絕對是平均以上。

第二個問題,關於在大陸您有看到過報導:「美國的貧困人口要比大陸還多」。這個數目可以有兩個方式來說,我想可能是不對的。第一個,美國的人口三億,中國的人口是十三億,按照統計數字來講的話,這個數目就已經不對的。

那第二個,你提到的可能是我們講的比例,可能不是絕對人口,可能是百分比的問題,說百分比的窮人美國比較多。

我們如果開個車子到美國的任何一個鄉下去看,我相信沒有人家會沒有電視機的、沒有電冰箱的;如果我們開個車子到中國的話,我們只要從北京城往東北、往東南方開,開到通縣就好了,其實看到很多人家就已經沒有電視機了。

所以怎麼樣來評鑑一個「人口的貧窮」?我們看到基本生活的享受,他是不是最少有電冰箱?是不是最少有電視機?每家有一個,不是幾家看一個電視機。那麼再其次,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我們看是不是每家都有一部汽車?

那麼中國現在慢慢的在往前走,走的速度非常、非常的快!但是切不可以妄自菲薄,如果認為現在就超過美國的話,中國就很難進步了。我們要知道美國的進步是因為它仍在努力。我們也希望中國人也要繼續努力,因為要「趕英、超美」,不是嘴巴說說,幾年就可以成功的。

主持人:那我們看到華人都非常注重教育,而亞裔的其他民族也同樣注重教育。我看到一個數字,就是年齡在25歲以上的亞裔人口總有49%都有大學或以上的學歷,比美國平均的27%超出很多。那對這種亞洲人注重教育的現象,您怎麼看呢?

傅鶴鳴:主要是中國有句俗話,中國人就是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各位,包括我的父母、可能包括主持人安娜您的父母,很多人的父母跟他一樣要小孩讀書。

可是在美國人來講的話,第一個要看小孩的興趣,第二個看小孩的專長。如果是打棒球的話,棒球選手的年薪是1000萬、2000萬的;如果是適合演電影的話,一部電影的酬勞也是1000萬、2000萬的。

在美國來講,當發現小孩子有一技專長的時候,他不一定要讀書,即使讀到大一,他也不讀了。就像我們的蓋茨現在全世界的第一首富Microsoft的創辦人,他唸到大一就不唸了。因為讀書是一個敲門磚,是做事的一個敲門磚,而不是全部。

中國人一直有一個觀念,認為讀書是最好的;其實讀書並不是最好的,讀書是最有保障的,最有保障卻不見得是最好的。所以很多家長到美國來,慢慢的會改變一些觀念的。但基本上第一代、第二代的觀念還是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長的誘導下,一般學生除非已經唸不下去了,不然一定會唸到大學畢業。

這個對美國人來講,比例並不一定一樣,而且在美國來講,他們並不以學歷來做為工作的評鑑、升遷的標準。所以這個差距並不因為我們中國人的學歷比較高,可能會成就比較高,只是成就比較有點保障的高而已。

主持人:而且我覺得很多中國父母希望孩子能考進那些常青藤大學,我們在大陸叫「重點大學」,這兒就是常青藤大學。那和剛才您講的美國家庭也是不一樣的。

另外還一種現象很有意思,比如像您剛才說的張德培、關穎珊,他們倆位雖然在進行專業的體育運動,但他仍然上學。如果在中國大陸的話,如果他繼續做體育專業,那他就只是專業去鍛練。您覺得這個對小孩的發展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傅鶴鳴:我覺得很難講,基本上講,完全看每個人的特質。就像看病也是一樣,每個人的症狀都不一樣,吃的藥也會不一樣的。

一樣的道理,作為一個家長的話,也許中國古代因為父母本身只知道「學問」比較重要,不知道從各方面來觀察。可是一代一代看下去的話,是要很多方面一起來觀察的,要看他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他的專長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環境。比如說我家環境不好,我要逼你上大學,你也上不完。

主要來講,一個家長還是要看小孩子的各種條件配合。如果這小孩實在什麼都不行,那就請他去讀書,而且一定要讀出來。

主持人:那我們看到您在法拉盛很多年了,而且參加很多活動,也看到法拉盛的發展,您覺得亞裔隨著不斷的發展,他在美國民眾的心目中的地位,有沒有什麼變化?

傅鶴鳴:有變化。一般來講,美國人對華人的印象覺得比較刻板,比較墨守成規,比較沈默。因為每一個人的方式表現不一樣,民族也是一樣,華人的表現方式按照美國的標準來講可能是沈默。

可是如果經過「亞裔傳統月」來表現的話,就是我們搭了一個中國的舞台,一個亞洲的舞台來表演亞洲的節目,那經過亞洲的眼光來看亞洲人的表現的話,可能更能夠真實的評鑑出亞洲人的表現。

我覺得「亞裔的傳統月」能夠讓美國人了解亞洲的文化,也經過這個文化來了解亞洲民族,不單單對美國本身的成長,對於美國跟亞洲國家國際性的交流雙方面都有好處。

主持人:那我們中國人是比較講內涵的,我想東方的普遍文化都講「含蓄」,就像您說的,他們可能覺得我們比較安靜。那您覺得這種「含蓄」的文化,他們西方人能夠理解得了嗎?

傅鶴鳴:可以,因為「含蓄」是全世界的,不是只有東方人含蓄,美國人一樣也含蓄,只是比率沒有那麼高,所以我們的含蓄他們會知道的。

主持人:好,謝謝傅先生。也非常感謝觀眾朋友們的收看,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6/5/2007 3:51:58 PM)(//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雙振獲「亞裔社區服務獎」
【熱點互動】鄭筱萸被判死刑背後的問號
美國亞裔婦女自殺率為白人婦女的2.5到3倍
【熱點互動】從計劃生育墮胎談生命價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