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顧恆湛台北十六日電)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曾凱元今天指出,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照影劑可協助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斷與追蹤,台大醫院正子中心已自行成功合成氟–18標記的FDG與氟–18標記的FDOPA照影劑,實際測試結果極為成功,不必再仰賴國外進口藥劑,對臨床診療上有很大的幫助。
台大醫院今天宣布,從2007年十月起成立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整合式門診及病友會;台大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修豪表示,神經母細胞瘤是除腦瘤、淋巴瘤外,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固態腫瘤,大約每七千名新生兒就會有一個發病,約佔兒童癌症的百分之六至八左右,台灣每年大約有三十多名新發個案。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盧孟佑指出,神經母細胞瘤在治療過程中有無轉移,是診療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核子醫學正好可以協助判別手術後的殘留組織是死是活。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由於分化程度的不同,有不等的生化代謝表現,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在各種化學物質上,可以構成不同的掃描試劑,協助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斷與追蹤
他表示,從1981年起,國外就陸續使用同位素標記照影劑,來進行神經母細胞瘤的掃瞄檢查,如碘–131標記的MIBG、銦–111標記的octreotide、氟–18標記的FDG、碘–123標記的MIBG、氟–18標記的FDOPA。甚至1984年起就將高劑量碘–131標記的MIBG照影劑,用於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
曾凱元表示,由於國內病患數目少,廠商因申請證照手續繁瑣不願辦理進口,也使得國內病童的診斷治療更為不易。台大醫院正子中心已自行成功合成氟–18標記的FDG與氟–18標記的FDOPA照影劑,過去一年有十五名病童在醫院獲得診斷治療,實際測試結果極為成功。這個結果已在今年美國核醫學會五十四屆年會上報告。
曾凱元說,台大醫院正子中心明年度將再進一步與核能研究所合作進行高劑量碘–131標記MIBG,用於神經母細胞瘤治療的臨床試驗,以求在傳統的手術治療、化學治療之外,開拓一條放射藥劑治療的可能性。國內的病患將不需遠渡重洋到外國進行這項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