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育萍編譯)卡崔娜八月底席捲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造成紐奧良等地區的嚴重災情。隨後,麗塔侵襲路易斯安那州,不少地區已成水鄉澤國,而德州則有一百多萬戶停電,財物損失估計在25到50億美元之間。
洛杉磯時報23日報導,鑒於紐奧良因風災引起的損害,美國和歐洲的一些政治家,呼籲美國政府能意識到有關全球氣溫上升的這項議題。
但是只藉著放慢全球暖化的方法,對阻止風災而言,仍非治本之計。畢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一項結合環境、經濟和地理政治學的目標。 對此,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的京都議定書(the Kyoto Protocol)終於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然而,這個堪稱全球最大的環境協定能否達成任務,依然令人擔憂。根據該協議,工業國家至2012年時,其溫室效應氣體總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5.2%,依此目標,各國再分別根據該國的污染程度,設定其氣體排放縮減量。在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中,美國佔了21%。
據悉,包括30個工業國在內的141個國家簽下該協議。不過,工業巨擘美國與澳洲以京都議定書將形成其經濟的重大負擔為由,對該協議袖手旁觀。而經濟快速躍進的中國與印度也不在議定書規範之內。
事實上,這幾年在各地所發生的多起災害,乃起因於社會變遷,而非全球暖化。例如,建商在沿岸一帶不斷的開發土地,持續都市化。分析家指出,目前颶風所造成的1美元損失,到了2050年將對應於22至66美元之間。
不可諱言,颶風是無法避免的。卡崔娜使40萬人失去工作,幾十萬人亟待救援,紐奧良市曾一度有超過80%的城區陷入水中。除了考量氣候因素,政府是否也該思量,如何為這些民眾設立一個安全無慮的居住地方呢?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