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敏
愛國詩人與粽子
每年黃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俗稱「端陽」,或稱「午日」。想到端午節對饕客來說,最期盼的莫過於吃粽子了。粽子的起源乃溯自戰國時代楚國忠臣屈原,因奸佞小人一再陷害而被貶到江南;屈原被貶後,憂國憂民之心更切,以詩文表達他滿腔的愛國熱忱,試圖打動楚襄王的心;然而迷於奸臣讒言的楚襄王,依然無動於衷。之後,屈原面對國土被秦國侵占,秦兵到處為非作歹,傷心悲慟不已,因而選擇在黃曆五月五日那天,自抱石頭而沉下汨羅江內,悲壯地結束了他的生命。
楚國老百姓為了悼念屈原,於每年黃曆五月五日,將白米裝在竹筒內,投到江中給魚類食用,以避免魚群吞食屈原的軀體,流傳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此包粽子逐漸演變成民間重要的習俗。
話說屈原憂慮國事,曾經寫了不少流傳千古的詩文,例如:「離騷」、「漁父」、「九章」、「天問」、「遠遊」、「九歌」等曠世佳作。後人因緬懷屈原的才華,每年黃曆五月五日亦被定為「詩人節」,全國詩人集會賦詩,以宏揚詩歌教化人心。
驅毒避邪兩相宜
有一俗諺:「未食五月節粽,棉裘不甘放。」因為我國大部分氣候在黃曆五月五日後,逐漸轉為炎熱,尤其進入盛夏後,百菌叢生,抵抗力較差者,容易中毒生病。因此民間習俗通常在五月五日當天,家家戶戶門口都懸掛菖蒲、艾草或石榴胡蒜,以及「鍾馗」的畫像,聽說這些物品可以驅五毒避邪魔。
小孩子身上掛著「艾虎」的香囊,今日稱為香包,香包除外型活潑多樣外,更有驅除疾厄,以保平安。成人喝雄黃酒,傳說有消除疾病的功用。大家甚至在居家附近清除廢物,或噴灑一些除毒藥物,以避免百菌侵擾。
龍船競渡輕舟快
「扒龍船」亦稱「賽龍舟」,又稱「競渡」。相傳這個活動是起源於弔祭屈原,因屈原投汨羅江殉國,國人哀傷至極,於是命舟船前往搶救,因湖中經常有巨鮫出沒,大家仍爭相擊鼓救渡之,相傳至今,因此「競渡」之稱不脛而走。
目前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莫過於划龍舟了。龍舟划手個個雄糾糾、氣昂昂,好不威武,在各主要大河川當天,都可見盛大的龍舟競賽。在滾滾浪花中,鑼鼓喧天,兩旁觀賞加油的民眾,歡聲雷動,選手們無不卯足了勁,奮力向前划,在諸多選手的默契中,展現力與美的運動,精彩激烈的賽程,掀起了一波波的高潮。
這項趣味十足的傳統習俗,本來為營救屈原的龍舟競渡,已成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划船比賽,近年來也已經發展成國際邀請賽。
逝者已矣 來者可追
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商社會的繁榮發展,屈原的冤屈似乎已遭世人遺忘;忙碌的現代人已不時興古老的諸多習俗,各式各樣巧妙可口的粽子,卻締造了無數商機,在展品中爭奇鬥艷。吃得巧不如吃得好,在慎選粽子之餘,可別忘了高熱量的卡洛里,正悄悄向您招手呢?
傳統文化如此傳承,一再變遷,是時代潮流,也是不可擋的趨勢;個人以為在紀念這個節日之餘,媒體如能多多關注,喚醒國人勿忘這一位歷史忠臣,屈原地下有知,亦當死而無憾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