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多神並存 甘地寬容精神長存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11月6日報導】印度─躍升中的南亞新興市場系列報導(中央社印度採訪小組德里7日電)印度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但宗教對印度的影響十分深遠,不同宗教在此匯集,造就多采多姿的風俗文化,卻也釀成不少紛爭,對照甘地由印度宗教經驗中獲得的「寬容」精神,值得世人學習,而甘地也成為印度人眼中的英雄與驕傲。

漫步在德里市區一個熙來攘往的街頭,白晝的燠熱已經消散,顧客在路邊的商店穿梭,人行道上坐著乘涼的男女,可是空氣中卻有一股濃厚的怪味,揮之不去,中央社記者詢問同行的印度友人那是什麼氣味時,對方不以為意的答以那是牛屎牛尿,雨過天晴就會出現,主要原因是印度人把牛視為神物,任牠四處走動。

長久以來,牛是農人耕作的伙伴,主要的馱獸,又能生產牛乳與乳酪,牛糞可以作為燃料及肥料,有經濟價值,因此在農業社會備受重視,原本不足為怪。

但是印度人對牛的感情,超乎於此,崇拜牛,非但不吃牛肉,甚且啜飲牛尿,據信是可以滌除罪孽,淨化身體。印度教的僧侶在作法事之前,吃一種用牛屎、牛尿、牛乳、乳酸與奶油五味合成的Panchacavya食物,藉以表示虔敬。印度的孟買快報甚至報導,母牛妊娠期間的尿可以提高免疫力,對腎臟病,氣喘,頭痛與牙疾都有療效。

這種獨特的風俗顯示宗教對印度的影響。印度是世界各大宗教交會之地,融合激盪,相互作用,使這個南亞國家充滿了神秘,彷彿一座宗教博物館。

在印度信徒最多的就是印度教,約佔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印度人相信,印度教起源於六千年前,是世界現存宗教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集合多種信仰,經過幾千年發展而成。印度教沒有創始者,也沒有一部權威的聖經。教義來自好幾部典籍,部分教徒可能把其中某部奉為圭臬,另一些教徒可能信奉另一部,甚至完全不理會任何經典,但是都無礙於他們的信仰。

基本上,印度教認為神是宇宙之間超自然的一種力量,稱為梵天 (Brahman),它以多種方式顯現,因此存在於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之中,民間傳說印度教的神有三億三千三百萬個。只要你說得出來的東西,幾乎都有人膜拜。教徒在祀奉神只時,各有所好,但是也有教徒是什麼偶像都不崇拜,專事冥想。

神只多,自然神話也多,神魔妖道,英雄聖賢的故事汗牛充棟,成為歷代詩文、戲曲、雕塑、繪畫的豐富題材,而且宗教節慶絡繹不絕,幾乎每天都有寺廟舉行慶典。

印度教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它深信輪迴與轉世,奉行種姓制度,認為人分四等,由上而下分別為從事祭祀的婆羅門,王族剎帝利,庶民吠舍,奴僕首陀羅,以及在這四種之外的賤民。一個人生於何種階級,由前世的作為決定,而這一世的作為又會決定下一世的階層。

種姓是一種世襲的階級,每種階級從事固定的行業,不同種姓之間不相來往,也不通婚嫁。嚴苛的界線引起反感,促成佛教的興起。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Siddhartha Gautama) 大約在西元前五百六十年誕生於喜馬拉雅山麓的 Lumbini,位於今日的尼泊爾境內。他的父親是 Kapilavastu的國王,母親在生下他之後不久棄養。釋迦牟尼雖然出生貴冑,但是有感於人世衰老病死的痛苦,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妻子與襁褓中的幼兒,出家尋求解脫,並在印度東北部流浪六年之後,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時,獲得覺悟,開始傳授經驗,被尊為佛陀,意即「覺者」。

佛教認為,人生之苦在於個人的「惑」「業」,「惑」指貪、瞋、痴等煩惱,「業」指身、口、意等活動。「惑」「業」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據善惡行為,輪迴報應。因此要擺脫這種痛苦,唯有徹底轉變世俗的慾望和認識,超出生死輪迴範圍,達到圓寂的境界,是謂涅槃。

由於起源於印度,佛教有許多印度教的色彩,但是與印度教最大的不同是它主張四姓平等,反對婆羅門第一,因而深得下層民眾的信仰。

印度人相信,西元前兩百年左右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扶植佛教,立為國教,廣建寺塔,刻制於摩岩與石柱上,並派遣僧侶四處弘法,佛教因此遠播海外,但是在印度本土反而逐漸式微,信徒至今僅約七百萬,集中於錫金與Ladakh兩省,而且許多是不滿種姓制度而改信佛教的印度教徒。1956年,終身對抗種姓制度的印度人權鬥士B. R. Ambedkar,率領一百萬印度教中的賤民皈依佛教,轟動一時。

1959年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逃亡印度,定居達蘭薩拉,追隨他的藏民源源而來,使得印度成為世界藏傳佛教的重鎮。

就在佛陀傳播佛法的同時,同一地區出現另一種耆那教 (Jainism) ,由 Vardhamana創立,信徒尊稱他為Mahavira,意為大英雄。Mahavira與佛陀同樣出身王族剎帝利,同樣拋棄了世俗的生活,而且同樣拒絕種姓制度,提倡自我克制 ,而印度文 Jain一字便來自征服者jina 。

耆那教認為人要棄絕一切慾望,擺脫物質世界的瓜葛,透過種種苦行,才能達到真正的智慧。而人世諸惡中以暴力為最,因此非暴力即為諸善之首,以不殺生為基本要義。

為了徹底奉行不殺生的戒律,耆那教的僧侶往往用紗布掩蓋口鼻,以免無意間吸入昆蟲,而且是嚴苛的苦行者,化緣為生。除了一支掃帚,用來掃除路上的蟲蟻,免得踩到,幾件僧袍、一缽一杖之外,不能有任何東西,甚至不能長期睡在屋宇之下。

今天印度耆那教的信徒,數目僅為佛教的一半,但是它對印度文化、思想、建築與雕塑有很大的影響,領導印度獨立的甘地就終身奉行耆那教非暴力的原則。

其實,在印度的多神社會中,再沒有一種宗教像回教這樣與印度教差異明顯。印度教多神,集合多種信仰而成,沒有聖經,也沒有創始人,但回教由穆罕默德創立,信奉一神,信仰可蘭經,此外,印度教崇拜偶像,廟宇只有一面開口,神秘幽暗,回教最忌偶像,它的寺廟四面採光,寬敞明亮;再者,印度教避免吸收異教徒,回教卻不排斥。

這兩種涇渭分明的宗教在印度遭遇,經過一番衝突之後,彼此影響,相互增益。特別是在印度的北部,百姓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幾乎都有兩者的痕跡。

根據印度的歷史,回教在西元七世紀隨著阿拉伯商人來到印度,十二世紀逐漸昌盛,而在十五世紀蒙兀爾帝國統治印度時立為國教達到巔峰。目前信徒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二,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

回教雖然由阿拉伯傳入,但是在印度的回教徒多半是改信回教的印度教徒。兩派教徒大致和睦相處,但也有衝突之時,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各地回教徒與印度教徒爆發械鬥,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教徒倉皇逃往印度,印度境內的回教徒則爭先逃往巴基斯坦,動亂之中,有五十萬人死亡,一千萬人淪為難民。

印度另有錫克教,由 Nanak在西元十五世紀成立。他有感於印度教與回教太注重儀式,忽略精神上的覺悟,信徒之間又時有紛爭,因此融合兩教的教義,創立錫克教,指導信徒過正直儉約的生活,親近真神。錫克教沿襲印度教輪迴轉世之說,認為人在世間的行為,決定來世投胎為人、畜生或是植物。

錫克教在印度北部崛起之後,引起當地回教徒的不安,1606年回教蒙兀爾帝國的統治者,以謀反罪名將錫克教領袖Arjun處死。Arjun的繼承人Govind認為錫克教徒應該武裝自保,於是把愛好和平的錫克教,改組為一個好勇尚武的軍事團體。

印、巴分治時,有半數錫克教徒住在巴基斯坦境內,他們擔心遭到迫害,紛紛逃到印度,目前錫克教徒主要聚居在印度旁遮普省。

1984年一個錫克教激進團體佔領錫克教的聖地、旁遮普省首府Amritsar的金廟,要求政府給予錫克教徒更大的自主權。印度軍隊為了平亂,突襲金廟,擊斃為首的好戰份子,卻因此激怒錫克教徒,兩名擔任當時總理甘地夫人禁衛軍的錫克教徒,開槍射殺甘地夫人,引發暴亂,數千名錫克教徒被殺害。

根據傳說,基督教在西元第一世紀便傳入印度,但是根據記載,天主教傳教士一直到1542年才抵達印度,十八世紀來自丹麥、荷蘭與德國的新教傳教士開始在印度傳教,不過英國聖公會得英國統治印度之便最為活躍。基督教設立學校、傳播新知,對印度的教育頗多建樹,目前教徒約兩千五百萬。

印度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但宗教對印度的影響卻十分深遠,不同宗教在此匯集,固然造就印度多采多姿的風俗文化,卻也釀成不少紛爭,怵目驚心的宗教暴行時有所聞,印度有識之士對於原本是撫慰人生的宗教,竟成社會動亂的根源,不免浩歎。

翻開印度歷史,不難發現因宗教所帶來的衝突比比皆是,例如領導印度獨立的甘地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畢生提倡寬容,激進的印度教徒怪他對回教徒「過分忍讓」,1948年將他刺殺。印度總理甘地夫人也是宗教衝突的受害者,她的兒子繼任為總理的拉吉夫.甘地,則因為派兵制止斯里蘭卡境內的分離運動,在1991年競選時遇刺身亡,而斯里蘭卡的分離運動起因為佔該國人口百分之十八的印度教徒,要求與佔人口百分之八十二的佛教徒分治,歸根究底,還是宗教衝突。

印度如此,世局亦然,猶太教與回教之間的以阿衝突,天主教與新教徒在北愛爾蘭的衝突,乃至於美國與伊拉克的衝突,無不是宗教對立的例證,對照甘地由印度宗教經驗中獲得的良方「寬容」,其實值得世人認真體會,而甘地也成為印度人眼中的英雄與驕傲。

相關新聞
印度對美國總統大選出現兩樣情
世界石油需求和俄羅斯能源戰略
林保華:達賴喇嘛中間道路的回顧與展望
香港和記電訊與印度公司合併計劃獲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