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2日訊】大紀元李思婷香港報道/
賭徒姓名:葉華
年齡:50歲
職業:的士司機
香港上一代很愛說:「貪字得個貧。」佛教徒要求「修戒定慧、破貪嗔癡」,其中「貪」,就是貪欲。葉華因為貪慾而令自己陷入「賭網」十幾年,家財散盡之餘,更被妻兒驅逐出家庭,但他後來痛改前非成功戒賭,家人亦原諒了他,接他回家一起生活。葉華以親身經歷告誡賭徒,若想戒賭,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而錢並不能買到任何東西,如天倫樂,所以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賭徒的家人應全方位的支持:「不離、不棄、不借,家人絕對不可幫助賭徒還錢。」
葉華於一九八九年擔任一家上市公司老闆的司機,因而與公司旗下的證劵行同事很熟落,甚至可以在沒有付錢的情況下購買股票,他在第一個禮拜就賺了五萬元。他的貪念亦由此而生。
葉華回憶說,最初,由於有老闆的貼士(內幕消息),因此可以從中賺到點錢。後來貪念大了,開始自己去買。沒想到在短短兩個月內,一共輸掉三十萬元。由於是第一次輸錢,家人、朋友、教友(他太太是教徒)都願意借錢給他,償還給證劵行。
*越輸越多
他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慢慢把欠款償還給親友,即將全部還清前夕,他又一次貪念浮現腦海。這一次,除了股票外,他還愛上的賭馬、賭六合彩,甚至去澳門賭場等等,幾乎全部賭都愛上了。結果,這次輸了五十萬元。
為了還債,葉華做三份工作,用了十四張信用咭,同樣花了兩年時間。跟上次不同的是,五十萬元債務靠他自己一個人償還。又在即將還清債款時,葉華第三次萌起貪念。
*傷害家人
第三次的二十萬元賭債中,有五萬元是「大耳窿」數。葉華形容賭徒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會給家人帶來無形的壓力。當時女兒就讀中四,由於自己賭徒的行徑,影響到她的學業成績;十八歲的兒子亦須尋求教友輔導。他賭錢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生理造成很大的影響。
其實賭徒並不慘,最慘的是他們的家人。葉華語重深長地表示,不要用想讓家人過得好作為藉口而去賭,找快錢,賭徒應該問問家人,到底是想自己賭錢贏錢呢,還是最希望的是賭徒「安分守己」呢?
他太太再也忍受不住,選擇跟他離婚,把他趕出家,他被迫在灣仔修頓露天球場過了兩個晚上。在第二個晚上,他想起曾陪太太去教堂牧師說的一句話:「你如果是病態賭徒,靠自己是戒不了賭的,只有靠主──耶穌。」他感到此話是在說自己,於是立即跪下來,向上天承認自己是一名罪人,求神再給他一次重生的機會。
*珍惜擁有
葉華打那時候起,用來整整三年多的時間完全戒了賭。期間,他曾經邀請家人一起吃團年飯,但被拒絕了,他痛哭了一場。這件事情讓他深深地明白自己給家人造成的重大傷害,所以至今他都非常珍惜和家人共渡的時光。因此,他立志要在賭中跌倒,亦要在賭中站起來。
他認為,賭徒要成功戒賭,家人的全方位支持相當重要,家人應該對他們「不離、不棄、不借」,家人絕對不可幫助賭徒還錢。所謂「不離」,就是譬如賭徒有一萬元薪水,要鼓勵他全數還債,家人會供給他吃飯、車費,但不給任何多餘的錢。而「不借」是一定要賭徒自己負責還債,不要給予任何還債的依賴,不然,會連累家人。
*賭波合法化增加賭徒
葉華認為,政府認同賭博足球合法化,肯定會導致病態賭徒增加。賭錢是源於貪念。病態賭徒多數剛開始都不是太沉迷賭博,往往是以小博大,當贏大錢時,他們已經不能自拔了,因為他們總是想起贏大錢時的情形。賭徒的心理是,贏錢時不捨得收手,想再贏多一點;輸錢時不服氣,想贏回來,結果惡性循環。而且會因而產生家庭、社會問題。
葉華說,要戒賭,就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將賭錢的多餘時間用在健康的活動上。二00二年三月,「工業福音團契(簡稱工福)」成立時,葉華是第一位戒賭輔助班的學生,讀完後,他在工福中做輔導員,輔導求助的賭徒,他現在已是督導員。
現在香港約有十二萬病態賭徒,全港只有五間戒賭中心,其中四間是由教會開辦,資金主要由慈善機構公益金贊助,遠遠不能應負需求。以工福為例,開辦的第一屆戒賭課程,其中有六人康復,第二屆則有二十二人。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