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十八》)
【注釋】
子張:孔子晚年學生顓孫師,字子張,《史記》說他小孔子四十八歲。
學干祿:「學」字《史記》作「問」,蓋出自古本《論語》。干祿,求取祿位,即從政。
闕疑、闕殆:疑,疑惑;殆,疑懼,所謂「互文」見義。闕,此處為保留意。
行:音xìng。
【討論】
本章子張出場。據說子張出身微賤、甚至犯有罪行,學於孔子,而名顯於天下。子張「善交」,有勇武精神,在孔門弟子中個是忠信的楷模,後人稱有「亞聖之德」。據《韓非子》,孔子死後,儒分為八,而「子張氏之儒」列在最前面,惜其學說少可考究。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即以其配祀孔子。
子張在《論語》中二十餘見,個性突出,經常同孔子討論問題,如「問干祿」、「問行」、「問仁」、「問政」、「問明」、「問十世可知」、「問善人之道」、「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問何如斯可以從政」等等。
有人說本章很俗,子張跑來問「老師,我怎麼才能升官發財」,孔子不喜歡,講的這段話暗含著諷刺。
其實不然。第一,孔子對於不喜歡的問題,可以拒絕回答,冷著臉就走了。如「衛靈公問陳」,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又如,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說他是小人哉。對於子張學干祿,孔子則循循善誘。
第二,干祿,在古代並不以為俗。如《詩經》中說:「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豈弟君子,干祿豈弟。」(《大雅‧旱麓》)到了孔子時代,世襲貴族體系解體,「士」階層興起,「學在官府」轉變為「學在四夷」,政事是孔子辦學的核心科目之一。子張問干祿,屬正常教學內容。
孔子教學,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括為官之道。孔子本人也有豐富的政治經驗,無論是在魯國做大司寇、攝行相事,還是周遊列國,其對人性的把握、對政治的洞察、對社會走勢的預測,達到了非常高深的境地。
因此,子張之問干祿,可以說是孔子教學的要點之一。孔子說:「多聽別人說話,把你覺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說,便少過。多看別人行事,把你覺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行,便少悔。說話少過失,行事少後悔,謀求祿仕之道就在這裡面了。」
這段話有三個要點。首先,要多聞多見,即博學;其次,要闕疑闕殆,即審慎、精擇;再次,要慎言慎行,即守之約。如此,言寡尤,行寡悔,祿將不求而自至。
朱熹引程子曰:「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祿之道也。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若顏閔則無此問矣。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祿者,孔子蓋曰耕也餒在其中,惟理可為者為之而已矣。」這是理學家之言,雖不中亦不遠也。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