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論語》說(31):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

作者:薛馳
圖為孔子與其弟子。(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96
【字號】    
   標籤: tags: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十八》)

【注釋】

子張:孔子晚年學生顓孫師,字子張,《史記》說他小孔子四十八歲。

學干祿:「學」字《史記》作「問」,蓋出自古本《論語》。干祿,求取祿位,即從政。

闕疑、闕殆:疑,疑惑;殆,疑懼,所謂「互文」見義。闕,此處為保留意。

:音xìng。

【討論】

本章子張出場。據說子張出身微賤、甚至犯有罪行,學於孔子,而名顯於天下。子張「善交」,有勇武精神,在孔門弟子中個是忠信的楷模,後人稱有「亞聖之德」。據《韓非子》,孔子死後,儒分為八,而「子張氏之儒」列在最前面,惜其學說少可考究。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即以其配祀孔子。

子張在《論語》中二十餘見,個性突出,經常同孔子討論問題,如「問干祿」、「問行」、「問仁」、「問政」、「問明」、「問十世可知」、「問善人之道」、「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問何如斯可以從政」等等。

有人說本章很俗,子張跑來問「老師,我怎麼才能升官發財」,孔子不喜歡,講的這段話暗含著諷刺

其實不然。第一,孔子對於不喜歡的問題,可以拒絕回答,冷著臉就走了。如「衛靈公問陳」,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又如,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說他是小人哉。對於子張學干祿,孔子則循循善誘。

第二,干祿,在古代並不以為俗。如《詩經》中說:「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豈弟君子,干祿豈弟。」(《大雅‧旱麓》)到了孔子時代,世襲貴族體系解體,「士」階層興起,「學在官府」轉變為「學在四夷」,政事是孔子辦學的核心科目之一。子張問干祿,屬正常教學內容。

孔子教學,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括為官之道。孔子本人也有豐富的政治經驗,無論是在魯國做大司寇、攝行相事,還是周遊列國,其對人性的把握、對政治的洞察、對社會走勢的預測,達到了非常高深的境地。

因此,子張之問干祿,可以說是孔子教學的要點之一。孔子說:「多聽別人說話,把你覺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說,便少過。多看別人行事,把你覺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行,便少悔。說話少過失,行事少後悔,謀求祿仕之道就在這裡面了。」

這段話有三個要點。首先,要多聞多見,即博學;其次,要闕疑闕殆,即審慎、精擇;再次,要慎言慎行,即守之約。如此,言寡尤,行寡悔,祿將不求而自至。

朱熹引程子曰:「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祿之道也。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若顏閔則無此問矣。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祿者,孔子蓋曰耕也餒在其中,惟理可為者為之而已矣。」這是理學家之言,雖不中亦不遠也。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這三句話開篇,當有深意。有人說「一部《論語》是沒有形式上系統的」,實則不然。《論語》乃孔門七十子後學之討論編次所成,為什麼這麼編,自有其邏輯,隱而不顯罷了。孔子是聖人,弟子有七十二賢人,聖賢之說對人來講有很深、很廣的意義。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作思。這兩件缺一不可。
  • 孔子本人是寬容、平和的,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不搞強制,不強求一致。還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也並沒把「道不同」的人視為敵人,僅僅「不相為謀」罷了,並沒有排斥異己。
  • 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誇誇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自我炫耀。從臉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會做的就說會做,不會的就說不會,這是做事的準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