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論語》說(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作者:薛馳
子路是孔門十哲之一,他稟性剛猛勇武,見到有人陷入危難,一定會去拯救對方。圖為子路畫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7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十七》)

【注釋】

由:仲由,字子路,《史記》說小孔子9歲,是事奉孔子最久的弟子。

誨女:誨,教誨。女,同汝。

 【討論】

在有子、曾子、子夏、子禽、子貢、子游之後,子路登場了。子路是孔門「四科十哲」之一,屬政事科。本篇「為政」,本章講「知」,大有深意。

任何一個人都有所知、有所不知,這是常識。然而,一旦牽涉到權力、利益、臉面,能坦然承認自己的「不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不過,孔子辦學,很多學生將來是要從政的,所以孔子特別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關於此章,《論語注疏》中講「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的確,孔子因材施教,但是他所講的話,同時也有普遍性,是藉機講了個道理。

關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荀子‧子道篇》中有更詳細的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說······你「衣服既盛」,臉上又神氣十足,那麼天下將有誰肯規勸你呢?子路換了衣服再進去,孔子說:「志之!吾語女。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誇誇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自我炫耀。從臉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會做的就說會做,不會的就說不會,這是做事的準則。說話合乎這要領就是明智,行動合乎這準則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裡還有不足之處了呢?)

需要指出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內涵很深,不同的人理解可深可淺。

先舉個西方的例子。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神諭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本人不信,先後找了政治家、詩人(相當於現在的暢銷書作家)、工藝家(比如建造城牆或者製造軍艦的人),發現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大智慧可言。蘇格拉底恍然大悟:「現在我才知道,神為什麼認為沒有人比我更聰明了。因為我最起碼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很無知,別人卻連『無知』也不知道。」而蘇格拉底為什麼知道自己「無知」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真正信神,對神謙卑。

當然,西方還有個更悠久的故事。《聖經》記載:神造了人,安置在伊甸園裡,「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可是人受了蛇的誘惑(吃了不一定死,「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吃了,被神逐出了伊甸園。

許多人受無神論的影響,不理解這個故事的真義,荒謬的認為這是愚民政策。對《聖經》信仰者來說,說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是罪,是指人以受造之物的地位,拒絕造物主,試圖與造物主同等,超越本位。人是神造的,人智慧的來源,也只能是神;只有在神的旨意裡,人才能正確地知善惡。

就現實社會來講,許多人盲目迷信現代科學,以為能認識一切、征服一切、改造一切。這是極端的狂妄、愚昧。如果這種思想控制了人類,人類只能快速滅亡,其實當今人類早就陷入困境了(例如人類造的核武器能把地球毀滅幾十次了)。

以上只是簡單做了點引申、發揮。對於一個願意思考的人,無論是反思個人命運還是反思人類困境,都可以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中得到教益。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孔子本人是寬容、平和的,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不搞強制,不強求一致。還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也並沒把「道不同」的人視為敵人,僅僅「不相為謀」罷了,並沒有排斥異己。
  • 既然日本人喜愛賞月,仰慕月宮,喜愛玉兔,中秋節神性十足,那麼,他們是否也有類似中國的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呢?《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又稱為《輝夜姬物語》,是日本最古老的神話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公主「輝夜姬」從月亮降臨到人間,再返回月宮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