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二十四節氣】

一葉知秋立秋到 秋季養生三心法和好食材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93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人合一之道,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一葉知秋」,掌握立秋來到的時點,秋季養生就從立秋開始。《黃帝內經》指示什麼秋天養生心法?秋天怎樣睡個好覺?秋天養生「五白蔬果」是什麼?秋天「平補」選擇什麼食材為上選?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約在陽曆8月7~8日之間交節。從年初的立春到立秋,一年剛好過半。悄然間陰陽輪遞,春花無蹤、夏日斂炙,立秋登場,天之氣也漸轉為急而肅殺。

「秋」有多重意義,賦予文化多重的內涵:
《說文》:秋,禾穀熟也。
《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
《禮·鄕飮酒義》:秋,愁也。
《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

秋天天氣變化也大,給人的感受也是多變的,秋讓人喜收成而歡暢,也讓人感時而愁憂,形成秋天的文化底蘊,如同紅葉一般展現多彩的面貌。

立秋的節令物侯 立秋至寒蟬鳴

《逸周書‧時訊解》:「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寒蟬是蟬中體形較小的,也叫寒蜩,寒螿,「生於盛陽,感陰而鳴」,它多在秋天日暮時分鳴叫,叫聲幽抑,俗稱「都了」[1] ,像似表現了萬物都在收合的意含。

秋氣感知萬物梧桐葉先落

《黃帝內經‧素問》云:「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歲半」,即立秋之日。立秋之後陽氣漸縮,陰意出地,盛陽薰暑轉為陰氣侵人,萬物應節氣而變,感時而漸漸凋零。

中華文化有句成語「一葉知秋」,就是立秋來到的寫照。《卜歲恒言‧卷四》說梧桐:「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故云:梧樹一葉落,天下盡皆秋。」就是說梧桐這種樹對秋氣很敏感,立秋一到就開始落葉。

《夢粱錄》記載,宋朝時宮廷殿下種植梧桐,立秋當天,朝中舉行「報秋」儀式,一到交立秋的時分,太史官即稟報「秋來」,此時殿下梧桐樹正應聲飛落一二片樹葉。唐代杜牧有詩吟:「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也就是「一葉知秋」的另一種描寫,「驚秋」也展現了悲秋的內涵。

梧桐。(容乃加/大紀元)

秋季養生

面對秋天的肅殺之氣,傳統中醫學講:秋天養收。秋天是秋收的季節,而人體氣血也從外放轉為往內部走,所以養生也要養收、滋陰,不讓身心神勞累、津液耗洩。《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綜合而言,秋季養生有三點心法:

一、安寧心志

《黃帝內經》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志」就是指意志、思想活動,「志」會影響人體之氣的流通;「秋刑」是指天地的肅殺之氣對萬物的摧折。秋氣急而帶殺氣,所以人的各種情志和頭腦的思考都要放緩些,讓身體與天氣協調。中醫講天人合一,秋天時人體的氣血自然地從向外轉而向內,這時候人的「志」也要內收,以免犯了肅殺之氣。

二、收斂心神

《黃帝內經》說:「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心神多勞會讓志意迷亂,耗竭精氣。在夏季精神活躍外放,到了秋季,要收斂奔放的精神回到平和狀態。精神的調節和修養對養生來說最是關鍵。保持心神平靜寧和,為而無求成、成而不居功,淡泊面對順逆,那麼就能緩解肅殺之氣。有實驗證實一些有效的增強正能量的作法,例如打坐,或是欣賞優雅的神韻音樂、古典音樂,能舒緩心神,讓人平靜寧和,並且增強免疫力和正能量。此外,懷抱善心善念對人事物,能量也很強大。

萬物驚秋。保持心神平靜寧和,為而無求成、成而不居功,淡泊面對順逆,那麼就能緩解肅殺之氣。(fotolia)

三、轉向入內

《黃帝內經》說:「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天的天氣變化容易傷肺,咳嗽氣喘等病症好發,在秋天,人仍然多思多勞,與大自然收斂的節奏不能合一,肺就首當其衝了。立秋了,要將我們的對外的各種心志活動轉向內,內斂而靜,少思少慮,清淨肺氣。

這三點都是提示人要重視情志養生的重要,落實秋天的養生法則就是一個字:「收」。還在思考計劃尋求擴張的活動,要一個個收合起來。《黃帝內經‧素問》還提醒我們:「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就說如果違逆天人合一之道,沒做好秋季養生,首先肺就容易受傷,一到冬天就容易得到腹瀉等腸胃病,身體也無法藏精養生了!

四、秋天養生的食物

秋天養生的食物以白色食物最上選;輔以酸味食物收斂肺氣。秋天可以多吃白色和微帶酸味的蔬果、食物;同時,少吃辛味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蔥、薑、蒜、韭菜、辣椒等等,以免傷害肺氣。維康中醫診所所長黃志遠中醫師精心推薦適合秋天養生的「五白蔬果」,但是白色食物多偏寒涼,體質偏虛寒的人要斟酌,依照自己的體質,調整進食的數量。

立秋預防秋燥,要補充滋陰潤肺的食物,它們多具有富含膠質或質地黏稠的特色。(健康1+1/大紀元)

(一)「五白」蔬果
1.百合
:潤肺止渴除心煩。
2.山藥:久服耳聰目明、輕身延年。
3.水梨:梨有有「天然礦泉水」的美稱,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若加蜂蜜、百合等一起吃,有加成效果。體質虛寒的人少吃些,寒咳的人不宜生吃梨,可以隔水蒸過,放電鍋中蒸燉也行。
4.白木耳:也稱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白木耳加上枸杞一起食用,也是有加成效果。
5.蓮藕:俗話說「秋藕最補人」,秋天的蓮藕具有收縮血管、涼血止血的功能。簡單作法,打成鮮藕汁加上蜂蜜飲用,或是煮熟的蓮藕,拌油醋食用。

(二)秋天平補好食材
秋天養體內正氣在於「平補」,可以選擇溫性、補元氣的食物,以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雞蛋、烏骨雞、魚肉、豆漿等等,來補強體內正氣。

天人合一之道,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一葉知秋」,提醒人由細小的徵兆,感知並掌握事物的演變趨勢,及早做好應天地之氣與時並收的準備。秋天的養生就從立秋開始。

註[1] :「都了」參見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氣候集解》:「鳴於秋者曰寒蜩,即《楚辭》所謂寒螿也。故《風土記》曰:『蟪蛄鳴朝,寒螿鳴夕。』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鳥語》:「 齊俗呼蟬曰『稍遷』,其綠色者曰『都了』。」@*#

─點閱【二十四節氣】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以「盂蘭盆會」超度的作法,後來的歷代也很盛大。「盂蘭盆會」怎樣慈悲救贖?怎樣探涉了生命遭業報時的救贖呢?
  • 從立秋節氣應節的成語中,能否學得應變的處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來立秋節氣!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也是多變的季節!古人從秋天的節氣物候,得到許多感觸,化作成語,也教給後人許多應變預防的功課。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們要如何應變保安呢?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