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二十四節氣】【節氣與生活】

立秋來! 秋天著名的成語傳遞什麼警訊?

作者:容乃加
從立秋節氣應時的成語中,我們是否學得應變的處世智慧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29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北宋文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的《梧桐》詩描繪秋來情景:
紫極宮庭闊,扶疏四五栽。
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
(*九秋意指秋天)

「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接立秋來!

立秋節氣

「立秋」是黃曆中的「七月節」,在「大暑」後十五日,每年落在公曆八月七—九日之間。在二十四節氣中,立秋指示了從夏邁入秋天的第一步。

從夏天的繁茂到秋天肅殺,往往帶給人深刻的感受,杜牧《早秋客舍》的這句「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傳神摹寫了秋氣深觸天地萬物之心。秋天到了,節氣物候也出現明顯的不同:「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禮記》)。陽氣縮陰意出地,化為肅殺之氣,露水天降,入夜帶來涼意;寒蟬這種生於盛陽的生物也感陰而鳴。

立秋到了,寒蟬「感陰而鳴」,是不是也帶來警訊呢?(shutterstock)

感應秋天的成語

季節轉換進入秋天,從陰陽轉換與感應來說,表現特是明顯。《三禮義宗》說:「七月立秋,秋之言湫,湫,縮之意。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故以秋為節名。」因為秋天的陰陽變化感人明顯,所以古代也產生了一些成語警戒人心。

多事之秋

秋天的五行屬金,金氣性肅殺,所以萬物到了秋天就漸漸地凋零了。故而,在四季之中,人們認為秋天是多變、多事的季節,成語「多事之秋」就包藏了這樣的意含,常用來形容時局動盪不安。朱熹《朱子語類‧本朝五》就有「擾攘多故之秋」的說法。

七月流火

七月的流「火」不是流星,也不是天外之火,而是天上一顆呈現紅色的明亮恆星,在中國古代星宿中稱它「大火」(在西方星座的天蠍座的心臟)。「七月流火」出現在《詩經‧豳風‧七月》中。豳地(在今咸陽西北部彬州市一帶)是周朝的祖先經營興起的地方;《七月》內容反映了周期之前農耕社會的生活情景,以及對自然界的觀察與利用厚生。由此可見當時之人已經對天空中「七月流火」現象有了深刻的觀察。為什麼當時人對這顆星特別留神呢?

孔穎達《詩經疏》解說:「於七月之中,(天空中星宿)有西流者,是火之星(火、大火)也,知是將寒之漸。」周朝的七月,即今天的黃曆七月,也就是秋天的第一個月,當周朝人的祖先在晚上觀察到「火」從天頂流向地平線,那就是提醒自己立秋了、秋天到了的訊號,在這個季節裡,他們就開始做禦寒的準備了。因為中原古人準備過冬,從動植物上取得材料到製成產品是需要一些時日的。「七月戒流火」就有見到流火就是警戒自己小心備冬的意含。

一葉知秋——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中國古人公認楸和梧桐這兩種樹是秋天的「先知」,從而有「一葉知秋」的警悟。

漢朝,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說山訓》就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一到秋天,落葉木轉黃葉落這是眾人皆知的,例如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1],但是古人教人要看得更深更遠,要從「一葉知秋」看到歲暮,也就是透視細微跡象,據以推論整體大形勢的發展趨向,先做好準備,以掌握先機。(延伸閱讀:「一日三秋」思慕什麼?有什麼深意?

梧桐。(容乃加/大紀元)

明察秋毫

「秋毫」是鳥獸在秋天時所生的細毛,用來比喻微細的事物。目光敏銳者,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細毛。此語比喻能洞察一切,看出極細微之處。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中言「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這裡的「秋毫」指的是秋天鳥類新生的細小羽毛,代表極微小的事物;「大物」則是指顯而易見的大事物。意思是說:如果能夠觀察到鳥羽的細毛那般極微小的細節,那麼對於大的事物也就不會忽略或看不清了。這也是提醒人們處事時要觀察到處處細節,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

安度多事之秋 古人由道

夏天去了,立秋將帶來一番天地人間景象的明顯變化,當然自然界的變化都是漸次進行的。不過,如果我們漫不經心過日子,從最初立秋時的細微變化到秋末的轉變,一轉眼,僅三個月就足以完全改觀,再轉眼,那寒冷的冬天也就來了!古人因為秋天的觸動而產生的這些成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讓我們洞燭細微的徵兆,以便事先掌握事物的演變和趨勢。它們也都共同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提醒人在事先做好預防準備的功夫,以度過多事之秋,確保日子美好、生命安全。

當下觸目所及,許多大動盪、大劫難的預言都在給人示警,我們這茬人類是不是已經走在末世的險路上?不管信或不信,事先做好預防準備,永遠不會嫌多!不論事前怎麼預防,莫忘中華古傳哲學《易經》給人指出的善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坤卦‧文言傳》)曾子也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遠矣。」唯有「善」能解難!「大善」解大難!@*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聽雨夜涼生, 雨停晨夢清。 鳥鳴催曉曙, 蟬噪報天晴。
  • 日晒心舟浮, 蟬意鳴不休。 輪轉正時節, 食餃應咬秋。
  • 初秋進補建議「滋陰潤肺」,酸味收斂肺氣,辛味可以散發肺氣。(Shutterstock)
    一大早就被涼爽的秋風襲面而來,才驚覺立秋已經到來,終於要跟酷熱的夏天說再見了。當然,立秋到了並不代表秋天的到來,它是從酷熱夏天邁向涼爽秋天的過渡期。而真正的秋季,是連續五日的日均溫在二十二度以下才行。酸味收斂肺氣,辛味可以散發肺氣,秋季的養生重點在於「宜收不宜散」。因此,初秋進補建議「滋陰潤肺」
  • 晴曾持續驕陽炙, 雨未來時暑熱蒸。 碧葉欣迎甘露雨, 紫花瀰漫奶漿藤。
  • 立秋有「一葉知秋」、「七月流火」讓人警惕陰陽變化消長,睹始知終。從古以來,牛郎織女的七夕故事,更讓立秋充滿濃濃的人間情味。立秋還有一些民俗防病防疫的古老智慧。
  • 桐葉輕飄伏勢消,蘭花綴露唱新蜩。 誰將雲路掃乾淨,歸雁高歌入碧瑤。
  • 蟬歌依舊唱, 只是現悲涼。 守望心枯盡, 來生問道長!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