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端午節】

端午節俗中展現哪些陰陽五行之道?

作者:允嘉徽
在繽紛的端午節俗中隱藏著哪些傳統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道?(陳仲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相生相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端午節的節俗包含人文歷史、夏令衛生、還有飲食養生、醫藥濟生……豐富又多彩,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端午」名稱中的陰陽相爭之意

南北朝的民俗誌《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為端五;「端五」又稱為「端午」,「午」即是指五月,「(曆書)五月建午取正陽之義」(《雅俗稽言‧天時》),所以端午又稱為「端陽」。可見「端午節」的名稱本身就表現陰陽五行的文化思維。

端午節落在仲夏之月,和夏至節氣極為接近,天地陰陽循環行到至陽之月陽極之時。然而,物極必反,《京氏易傳‧䷵歸妹》說「建午陰生」;《說文解字》說「(黃曆)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從此陰氣逆陽而起。在中華文化中很早就注意到這種現象,從周朝開始就教人對應之道。《禮記‧月令》說:「是(五)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禮記》教導人清靜齋戒,停止聲色、口腹之欲的追逐,淨化身心度五月,保安康。《大戴禮》教人「蓄蘭為沐浴」,即浴蘭湯淨身來度過五月。

粽子中的陰陽之意

粽子是端午節的代表食物,可知道看似平常的一粒粽子中也包裹著陰陽之道!人們普遍知曉粽子包裹著紀念愛國大夫屈原的文化意涵,然而,已經很少人注意到粽子還包含著陰陽相生相剋之理。

讓我們尋著歷史文化的河道上溯到公元三世紀左右,南北朝的風俗在黃曆五月五日到夏至之間吃粽子。晉朝平西將軍周處的《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筊白筍葉)裹黍米(黏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時象也」。當時人吃粽子是節氣民俗的一種表現,強調陰陽循環的現象。然而,從粽子裏怎樣看出「陰陽相包裹未分散之象」呢?

純粹黃金色鹼粽,表現端午時節「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Shutterstock)

古早時人們用菰葉包粽子,這種作法沿自於古代。包好的粽子放到又淳又濃的草木灰鹼汁中煮到爛熟,菰葉裏的黍米粒就黏成糰,「相包裹未分散」,呈金黃色,即古詩詞中的「角黍包金」是也。這模樣的鹼粽,對應了端午到夏至時節陰陽未分的純陽之象。古人把對天地陰陽循環的觀察「包裹」在粽子裡,表現對天地節氣的敏銳觀察,顯現當時人相當重視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

那麼現代熟悉的鹹味「雜粽」又是什麼時候流行的呢?在《宋書‧列傳第十九‧張暢》中記載「雜粽,南土所珍」。「雜粽」顧名思義當是包裹多種山珍海味吧,這種珍品當時也被用來作為外交禮物,南朝宋的君王用來送給北魏托跋燾(拓跋燾)作為綏靖的禮物。

包著山珍海味的雜粽。(Shutterstock)

端午節食俗 五行養生

除了粽子之外,端午節吃什麼呢?「五紅菜」「五黃餐」是端午節五行養生的食俗代表。端午節處於仲夏,補夏首要補心,五行顏色為紅。《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夏,病在心」,「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所以紅色成了夏天養生的選擇。民間流傳端午吃「五紅菜」養生。「五紅菜」常指莧菜、茄子、紅蘿蔔、西紅柿(蕃茄)和蝦等五種食材,但也不限於此,只要是紅色食物都合用。也有一些地方傳統的端午節午宴有吃「十三紅」的習俗。

1953年端午節,齊白石畫《端午美味圖》,也展現了「五紅菜」的特色。(公有領域)

另外在江南,尤其是江浙杭州一帶,過端午吃「五黃餐」養生很普遍。「五黃」是端午節時盛產的五種黃色食物,一般首推黃鱔、黃魚、鹹蛋黃,其它還有黃瓜、黃豆、黃梅和雄黃酒等。為什麼在端午節吃「五黃」?黃色食物在五行中屬土,多具有養護脾胃、強壯身體的功效。端午節正是炎炎夏日,容易讓人口渴、食慾不振,元氣衰弱。所以利用黃色食物來開胃,促進新陳代謝機能,提振元氣,符合傳統中醫學的五行養生觀。《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說:「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從《本草綱目》來看,「五黃菜」多具有排毒或解毒的食療功能。「五黃餐」或「五紅菜」的端午食俗,實踐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養生之道。

端午節五黃餐之一的鹹蛋黃。(Fotolia)

艾草菖蒲 至陽制陰邪防疫

端午節的節俗重點,除了飲食,還有一要項就是辟邪除惡氣,保衛身心健康。民諺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蛇、蠍、蜈蚣、蟾蜍、蜘蛛等五毒蟲。端午節一到,五毒齊動帶來疫病,因此端午節袪除毒害成了重要行事。南北朝的風土誌《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這天,人們趕早在雞鳴前出門去採艾草,「懸於門戶上以辟邪氣」或是「以五綵絲繫於臂上,辟兵厭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

小小艾草性質純陽至剛,辟邪驅病恩物。(Fotolia)

菖蒲也是制伏夏天「五毒」的祥瑞物之一,屑菖蒲根入水中可做「浴蘭湯」,有沐浴淨身的效果,從先秦以來就受到重視。《大戴禮‧夏小正》就說:「五月……蓄蘭為沐浴也」,就是後世傳用的「浴蘭湯」。

艾草和菖蒲看似草質柔弱,實為至陽之物,百陰不侵、百寒不侵。《本草綱目》記載,「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艾草也是「純陽」植物,性極熱,升陽氣和殺菌功效很強。中醫發現艾草和菖蒲這兩種植物,具有純陽制陰邪的功能。

盆中植物為菖蒲。圖:明 王穀祥盤石菖蒲 畫軸。(台灣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端午節「午時水」具有醫療效用

端午節這天午時的水特稱「午時水」,自古享有盛名,「浴蘭湯」配用的也是這午時水。「午時水」具有端午日陽剛之氣,能制伏陰毒,在中醫學上極受重視。

《本草綱要》記載,(黃曆)五月五日的水也是一種「節氣水」,具有療效。當日午時若下雨實是「神水」,得趁午時趕快把竹竿砍下來,瀝取竹節中的水,飲之可以「清熱化痰,定驚安神」;特別適合用來製作制毒的藥丸,例如「瘧痢、瘡瘍金瘡、百蟲蠱毒諸丹丸」。

小結

中華文化與天地相融相通,順應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道經營美善生活,在端午節的節俗、節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中華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博大智慧,對應於現代「無神論」亂流,更顯得內蘊深厚,也給予我們豐厚的生活養分,源遠流長。但願中華民族的後人能夠更加認識陰陽相生相剋的文化內涵,了解上天所賜予的美好生活禮物。@*◇

──看更多【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