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萬神殿:聯繫上天與地球的舞台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AMES HOWARD SMITH撰文/吳約翰編譯
從羅通達城市廣場 (Piazza della Rotonda) 放眼望去,典型的神廟立面造型映入眼簾,三角楣飾(pediment)(門楣或屋頂上方的裝飾結構)位於正面一排八根石柱門廊(portico)上方。後方高聳著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穹頂,穹頂內部由形似樂鼓的造型牆支撐,以厚磚和混凝土構成。(picturepixx/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近2千年來,萬神殿(The Pantheon)給君王和人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更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古典建築。萬神殿座落於羅馬市中心的羅通達城市廣場(the Piazza della Rotonda),於二世紀時由羅馬帝王哈德良(Emperor Hadrian)重建。

從廣場放眼望去,典型的神廟立面映入眼簾。三角楣飾(pediment)位於正面一排八根石柱門廊(portico)上方。石柱的底座是大型大理石,柱頂是科林斯柱頭(Corinthian capitals),而柱身則是以哈德良帝王從埃及進口的花崗岩建造。巨大的花崗岩石柱像樹幹般支撐著天篷(canopy),提供民眾遮雨避暑,以及聚會、碰面或休憩的場所。

立面石柱有大型的大理石底座,柱頂是科林斯柱頭(Corinthian capitals),柱身則是以花崗岩製成。(Taras Vychyna/Shutterstock)
巨大的花崗岩石柱像樹幹一樣支撐著天篷,提供民眾遮雨避暑,以及聚會、碰面或休憩的場所。(J.H. Smith/Cartiophotos)

正門入口後方高聳著一座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穹頂。通過門廊石柱後,可見兩扇巨大的青銅門通往室內。室內牆壁展示來自古羅馬帝國各地深淺不一的大理石,彰顯哈德良帝王的影響所及甚遠。

正門入口後方高聳著一座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穹頂。(Sean Pavone/Shutterstock)
穿過石柱後,可見兩扇巨大的青銅門(照片左邊)通向室內。(J.H. Smith/Cartiophotos)
室內牆壁展示古羅馬帝國各地的深淺不一的大理石,顯示哈德良帝王的影響深遠。(Shutterstock)

萬神殿內部空間之寬闊令人讚歎。直徑和高度皆是142英尺的球體,將室內空間呈現出完美的幾何造型。圓形象徵著精神的完美或神性,這樣的概念反覆出現在室內的設計。

直徑和高度皆是142英尺的球體,將室內空間呈現出完美的幾何造型。圓形象徵著精神的完美或神性,這樣的概念反覆出現在室內的設計。(J.H. Smith/Cartiophotos)

天花板向上延伸成一個巨大的穹頂,營造出寬闊的空間。穹頂頂端有一個直徑27英尺的圓形天窗(oculus),方便陽光進入室內,雨水也能灑落至大理石地板上,藉此強化與外部空間還有上方大氣層的聯繫。

隨著地球繞行太陽轉動,太陽光透過圓形天窗射進一道光束,投射成一個圓形光影在室內移動,就好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提醒我們身處人世間這個舞台。

穹頂的圓孔天窗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提醒我們身處人世間這個舞台。(Martijn Smeets/Shutterstock)

穹頂下的大廳可見許多石柱、壁龕。位於二樓環繞的窗戶似乎跟外部的空間相通,讓人猶如置身於城市廣場的建築物之中,不像是在室內的感覺。

廣闊的空間喚起一種連結和完整的意涵。萬神殿以供奉眾神而建造,歡迎有信仰的人來到神的面前。

萬神殿前方的碑文提到,羅馬將軍兼政治家馬庫斯‧阿格里帕(Marcus Agrippa)在更早以前曾於此處委託建造一座神廟,但後來遭焚毀。(J.H. Smith/Cartiophotos)

原文: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詹姆斯‧霍華德·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是建築攝影師、設計師、建築攝影網站Cartio的創辦人。他鼓勵大家欣賞經典建築藝術。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