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smo.com)
【大紀元4月14日訊】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師徒再次回到了衛國。這次回衛國的具體路線是從負函到陳國,自陳國北上,經宋國的儀邑,抵達衛國蒲邑,由蒲邑回到衛國都城帝丘。這一年,孔子67歲。
孔子從上次离開衛國到此時已有八年時間,其間,前衛太子蒯聵在与其子衛出公爭奪君位的斗爭中失敗,再次流亡國外。晉國兩度發兵進攻衛國,試圖讓蒯聵回國奪取君位,都沒有成功。衛出公經過几年的努力,總算是鞏固了自己的位置,此番對孔子的歸來也表示了極大的熱情。孔子師徒以為孔子將會得到衛出公的重用。
子路曾同夫子談到這樣一個話題:“衛君如果用您參政,您將先做什么呢?”孔子很肯定地回答說:“一定要先正名。”正名,就是要調整不合乎周禮的名教制度,衛國的實際情況便是有違孔子所一貫堅持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張的。衛出公雖然受祖母命而立為國君,但父親尚在,父親要回國時又被他以武力阻擋在國都之外。
子路對夫子的話很不以為然,反問道:“您竟迂腐到了這种程度,為什么一定要去正名呢?”孔子很嚴肅地說:“你怎么這樣魯莽!君子對于他所不懂的,大概要采取保留態度,你竟如此亂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得當;刑罰不得當,則百姓就會惶惶不安,連手腳都不曉得擺在哪里才好。君子為政,一定要名正,說起來順理成章,這樣的話才能行得通。”
盡管孔子怀著參政的熱忱回到衛國,但衛出公并沒有讓孔子切實從政的想法,他歡迎孔子的歸來,真正的目的還是利用孔子的威望。因為孔子作為弟子們的精神領袖,有著很大的號召力,孔子居留在衛國,并受到他衛出公的尊崇,在衛國的孔門弟子自然樂于為衛國效命。于是,衛出公將孔子公養起來,給他优裕的生活條件,并不授以實際的官職。
后世的孟子對孔子在不同階段的仕宦生涯,作過這樣的簡煉概括:“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于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于衛靈公,際可之仕也;于衛孝(出)公,公養之仕也。”“見行可之仕”,即有可能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際可之仕”,指享有禮遇,但無法行道;“公養之仕”,則是單純的領有一份俸祿,對政事再無置喙之權。
衛出公對孔子采取養起來的政策,既不讓他“為政”,又不讓他“問政”,孔子明白自己已不可能得到這位年輕國君的重用。如此看來,自己一向怀有的政治理想已經不可能實現,但此時的孔子沒有怨懟,也不再表現出自傷,因為他對一切似乎都很看得開了。他平靜地接受一切。
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就是:“六十而耳順。”
在隨后的時間里,孔子又招收了一些弟子,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惠叔蘭、子夏等。稍早一些時候,孔子在楚國時收錄的弟子子游也成為孔門中的一位重要弟子,日后獨成一家,傳播孔子儒學。
孔子在衛國,多位弟子在國中任職,更多的弟子日常隨侍左右,師徒不再像以往那樣在列國間奔波,不再為追求仁政理想的實現而輾轉于宋、鄭、陳、蔡、曹等國君臣之間仰人鼻息。看起來,生活是真的安穩了。然而,漸入遲暮之年而猶淹留异國他鄉的孔子,內心卻涌起了愈來愈濃、愈來愈重的鄉愁。從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离開父母之邦魯國,已倏忽轉過13個年頭,孔子也從去魯時一位55歲的長者變成了生理意義上的真正的老人。
就在這一年,從魯國傳來一個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的耗。回想起自己為追求理想而拋妻別子,顛沛流离于异國,只留下夫人孤守家園,孔子心中感到深深的歉疚,對妻子,他是說不盡的愧悔。他決定為自己周游列國求仕的過程畫上一個句號,以垂老之軀回到生養自己的魯國。E
孔子回到魯國,是在第二年,也就是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他是受到魯國季康子的召請回國的。
還在孔子周游列國的途中,他的弟子中就有一些陸續回到了魯國,如冉求、子貢、子張等。這里進行一番補敘。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師徒羈留陳國時,魯國執政的季桓子大病,一天,他同獨生子康子乘車環游城中,看著魯都衰敝的景色,他喟然嘆道:“過去魯國几近興盛,因我獲罪孔子,才沒能真正興盛起來。”他怀念起五年前被自己逼走的孔子,也許此時他真的意識到了孔子對于魯國的意義。几天后,季桓子病逝,在臨終之時,囑托其子季康子一定要召孔子回魯國。
季桓子死后,魯國由季康子執政。他想要遵從父囑,召回孔子。不料,他的家臣公之魚提出异議。公之魚認為:“過去先君任用孔子未能善始善終,被諸侯所恥笑。現在您又要用他,若是同樣不能善始善終,不是仍會落下笑柄嗎?”魯國政事确實需要有賢能之士來輔佐,于是季康子接受公子魚的建議,決定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回魯國。
冉求接到使者之請,臨行前,孔子對他說:“魯國召你回去,不是小用,是要大用一番啊。”他對魯國的形勢、對自己弟子的才能都是十分的了解。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貢在冉求回魯之前,已曾奉召回到魯國,多次在魯國的外事活動中不辱使命,發揮才能。在冉求回魯的當天,孔子不禁流露出對自己師徒一伙在异國漂零不定的生活的厭倦,自言自語道:“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里的弟子們志向高大得很,文彩又都斐然可觀,我真不知道怎樣去指導他們哩。”
不久前由魯國回到孔子身邊的弟子子貢知道夫子的思歸之心,更知道夫子不受當國者邀請絕不會自行返魯,所以他在為冉求送行時特地叮囑:“如被重用,一定速召夫子。”
冉求奉召回國后,做了季氏宰,深受季康子的賞識和重用。而對于孔子,季康子卻久久沒有召其回國之心。
到孔子最后一次回到衛國,為衛出公所公養時,弟子中已有多人在魯國供職,如子張、有若、樊遲等,在國內已有較大名气。這些弟子都希望夫子回到魯國來。漸漸地,季康子也開始看到了孔子的利用价值。孔子是聲聞諸侯的賢者自不必說,孔門多才雋之士,如請孔子歸魯,門下弟子也將盡數來歸,自然為魯所用。而孔子已年近七旬,已過耳順之年,在政治上也不會對季康子有什么不便。這樣,季康子產生了請孔子歸魯的愿望。而直接促使他做出決定的,還是發生在齊、魯兩國間的一場戰爭。(//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